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918号建议的答复

教体艺建议〔2020〕83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课教学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建议”收悉,经商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教育部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完善学校体育制度体系

  2016年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了学校体育“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教会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三位一体的工作目标。2017年印发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7〕4号),明确了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将学校体育全面纳入学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中。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修订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围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评价、中小学体育督导评估等制定管理规范,推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校园足球、加强监测与评价、增强基础保障等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学校体育纳入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督导检查、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纳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素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一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运动技能学习规律,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二是以校园足球的发展模式为蓝本,贯彻“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冰雪、游泳、机器人等运动项目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各地中小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三是完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四是修订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标准。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构建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明确学校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中小学健康教育以“体育与健康”为主要课程载体,每学期安排6至7课时。五是丰富健康教育形式,指导中小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在全国校园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举办健康教育宣传行、网上知识问答等活动,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遴选组建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三、改革学校体育评价机制

  教育部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改革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一是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启动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全面推行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要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区、市)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指导高校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进体育考试内容和方式,科学确定考试范围,兼顾个体差异,增加考试项目可选择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引导中学加强体育教育。2018年底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8〕14号),要求各自主招生高校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2019年清华大学等80余所高校把学生体质测试纳入高校自主招生测试。2020年起,在强基计划招生考试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增设体育项目测试,并将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三是全面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工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四、加强学校体育条件保障建设

  教育部通过专兼职招聘、培训等方式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推动基层通过多种形式配备和充实体育教师。鼓励各地设立每年新招聘教师中体育教师的招聘比例,核定教师编制时向体育教师倾斜,特别是向中西部边远地区倾斜,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近5年来通过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渠道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其中,2018年补充了24320名体育教师,2019年补充18991名体育教师。二是出台《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体艺〔2017〕7号),鼓励退役运动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全面提升兼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门设置了体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同时指导各地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将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体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近5年来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了1万多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和10万多名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骨干教师。四是完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保障机制。2015年,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教体艺〔2015〕3号);2019年,教育部制定发布《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教政法〔2019〕11号),全面推行校方责任险,完善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机制,依法治理“校闹”行为,推动形成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多元参与、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切实为学校办学排忧解难。

  五、营造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良好氛围

  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体艺〔2018〕3号),明确家长、学校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中的职责。要求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应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要求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2020年,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不断优化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政策环境,促进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体育总局组织启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研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强化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对青少年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2019年7月开展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清理规范工作,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

  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教育部将进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16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