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建议〔2020〕90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游泳技能纳入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必修课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游泳运动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健身运动,掌握游泳技能对于预防青少年溺水事故发生、保障人身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会同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采取有关举措,有序开展游泳技能普及工作。
一是纳入学科课程普及内容。教育部将包涵普及游泳技能在内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学科课程标准中,鼓励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如《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3—4年级学生学习掌握“游泳安全知识”,初中阶段学生学会“溺水的应急处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3—4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知识,消除体育活动中安全隐患的方法等知识”。基础教育阶段的《品德与生活》《科学》《生物》等课程标准中也结合学科特点,纳入了游泳相关知识和防溺水安全教育内容。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杭州、温州、福州、广州、深圳、江门、南宁、苏州、南通、无锡等城市,已将游泳纳入当地体育中考必考或选考项目。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全国游泳锻炼等级标准实施办法>的通知》(游泳字〔2011〕162号),在项目设置采用达时项目和达距项目两种,在义务教育阶段分设五个等级标准。包括一级(金海豚)、二级(银海豚)、三级(粉海豚)、四级(绿海豚)、五级(蓝海豚)。此外,2017年,教育部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制定出台《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组建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编制出版了《青少年游泳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办法》,目前也在部分省市推广运用。
二是推动游泳场馆建设。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游泳场所有约15000个,游泳池馆建设分布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富裕的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游泳池馆较少。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游泳协会在18个省(区、市)开展了拼装式游泳池设备进社区(乡镇)、进学校的惠民示范项目,部分解决了示范地区群众游泳困难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和示范地区群众的欢迎。此外,抓好《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积极推动各类体育场馆,特别是游泳场馆向学生开放。
同时,国家已建立健全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游泳技能教育,所需经费可通过学校的单位预算执行。此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有关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中小学游泳教育工作。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好《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在保证存量、发展增量、提升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统筹整合资源,多措并举配齐配好体育教师队伍。鼓励退役运动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全面提升兼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水平。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自2006年开始推行,截至2019年底,95857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持续面向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骨干教师开展游泳专项培训,进一步夯实教师教学能力。
四是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近年来,教育部多次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当地实际,结合学生群体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溺水安全教育,防止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确保学生人身安全。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教育防范学生溺水专项行动的通知》,集中组织暑期“教育防范学生溺水专项行动”,并将教育防范学生溺水专项行动将纳入2020年度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此外,部分省(区、市)相继制订了普及中小学生游泳知识技能教育相关政策,并列入政府资金支持计划,由地方教育、体育主管部门推进实施。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计划》,明确大力推动普及学生游泳教育工作,要求从2020年开始,各地从四年级开始开展游泳教育教学。海南省自2017年出台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实施方案后,以布置暑假作业为契机,在全省各市县推动游泳课普及。
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会同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聚焦青少年游泳技能培养所需的师资、场馆、资金、教程等,持续开展工作。此外,将进一步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力量,构建包涵游泳知识技能和防溺水在内的公共安全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在校学生生存技能的不断提高。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
教育部
2020年9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