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建议〔2020〕209号
您提出的“关于防控青少年近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头连着党中央、国务院,一头连着亿万家庭和孩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两年来,教育部切实发挥牵头作用,精准施策,着力呵护好孩子的眼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取得新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重要支撑。
一、加强督导考核
2020年8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评议考核办法》,明确评议考核的原则、内容、步骤、要求和结果运用,从11个方面明确了34个评议考核要点并细化了分值。评议考核办法的印发,将推动各省级人民政府切实落实近视防控相关政策要求。明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的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国务院授权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责任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逐级签订责任书。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片面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视率、体质健康、免试就近入学、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化建设、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等,作为评估认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县的重要内容。印发《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将幼儿园落实科学保教要求情况纳入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要求县域内幼儿园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无“小学化”现象,为幼儿提供符合身心发展特点、有益身心健康的保教内容。
二、减少电子产品使用
教育部明确学校要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控制学生使用时长,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家长陪伴孩子时要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学生要强化“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遵守近视防控的各项要求,自觉减少电子产品使用,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三、控制在线时长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学生居家学习实际,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统筹部署,科学有序实施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和设施,指导家长督促儿童青少年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控电子游戏时长,注意用眼卫生。对小学一二年级主要实行居家生活指导,小学三至六年级每次线上教学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中学生控制在25—30分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的所有课程每节课时长15—20分钟,在醒目位置设置温馨提示,提醒学生控制在线学习时间。发布给中小学生和家长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生活的建议,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保护视力和身体健康。
四、推动家校联动
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对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有关部门提出明确要求,明确了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等都是近视防控的主体责任者。
学校要改善视觉环境,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掌握执笔姿势,督促学生读写时坐姿端正,监督并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写姿势,提醒学生遵守“一尺、一拳、一寸”要求。要强化户外体育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加强视力健康管理,建立校领导、班主任、校医(保健教师)、家长代表、学生视力保护委员和志愿者等学生代表为一体的视力健康管理队伍,明确和细化职责。加强医务室(卫生室、校医院、保健室等)力量,按标准配备校医和必要的药械设备及相关监测检查设备。要加强卫生与健康教育,开展科学用眼护眼健康教育,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要坚持眼保健操等护眼措施,中小学校要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认真执行眼保健操流程,做眼保健操之前提醒学生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卫生。要定期开展视力监测。小学要接收医疗卫生机构转来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确保一人一档,并随学籍变化实时转移。在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对视力异常的学生进行提醒教育,为其开具个人运动处方和保健处方,及时告知家长带学生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建立视力档案、规范诊断治疗、加强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家长要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应当尤其重视孩子早期视力保护与健康,及时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生与发展。要鼓励孩子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已患近视的孩子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寒暑假体育作业,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要减轻孩子课外学习负担。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应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改变“重治轻防”观念,经常关注家庭室内照明状况,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用眼卫生习惯。掌握孩子的眼睛发育和视力健康状况,随时关注孩子视力异常迹象,及时带其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近视矫治,尽量在眼科医疗机构验光,避免不正确的矫治方法使近视程度加重。
五、深化宣传教育
教育部把近视防控作为“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开展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组建由85名专家组成的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累计宣讲1300余场次。发布《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倡导家长尽好监护人职责,严控儿童青少年电子游戏时长,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引导孩子注意用眼卫生,保护视力。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发表家庭教育指导文章,倡导家长尽好监护人职责,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形成家长、学校防控近视合力。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开设近视防控专题网页,发布地方和学校典型经验和视力保护系列科普作品。在发布的《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前提下学校文明卫生、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倡导》中,强调儿童青少年要掌握爱眼护眼常识,学会识别不良用眼环境,主动选择有益眼健康的环境。制作《新型冠状病毒眼科防护全指导》等百余个近视防控新媒体科普素材,宣传疫情期间眼健康防控。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教育部高度重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将认真研究并积极吸纳您提出的合理建议,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推动和持续做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