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建议〔2020〕213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控网格化管理 实现家—校—医—社联动 持续提升青少年近视防控水平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头连着党中央、国务院,一头连着亿万家庭和孩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立足职能、多方联动、精准施策,着力呵护好孩子的眼睛,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重要支撑。
一、《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内容
(一)家庭方面。一要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应当尤其重视孩子早期视力保护与健康,及时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二要鼓励孩子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要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已患近视的孩子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寒暑假体育作业,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三要控制孩子电子产品使用。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四要减轻孩子课外学习负担。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应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五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改变“重治轻防”观念,经常关注家庭室内照明状况,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用眼卫生习惯。掌握孩子的眼睛发育和视力健康状况,随时关注孩子视力异常迹象,及时带其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近视矫治,尽量在眼科医疗机构验光,避免不正确的矫治方法导致近视程度加重。
(二)学校方面。一要定期开展视力监测。小学要接收医疗卫生机构转来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确保一人一档,并随学籍变化实时转移。在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对视力异常的学生进行提醒教育,为其开具个人运动处方和保健处方,及时告知家长带学生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做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新发率等的报告和统计分析,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视力筛查。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把视力监测和筛查结果记入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二要坚持眼保健操等护眼措施。中小学校要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认真执行眼保健操流程,做眼保健操之前提醒学生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卫生。三要强化户外体育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四要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五要改善视觉环境。完善教学设施和条件,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和坐姿矫正器,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严格按照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根据学生座位视角、教室采光照明状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使其适应学生生长发育变化。六要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依托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向学生讲授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其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利用学校闭路电视、广播、宣传栏、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学生和家长开展科学用眼护眼健康教育,通过学校和学生辐射教育家长。
(三)医疗卫生机构方面。一要建立视力档案。严格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关于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要求,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2019年起,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以上。在检查的基础上,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及时更新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并随儿童青少年入学实时转移。在学校配合下,认真开展中小学生视力筛查,将眼部健康数据(包括屈光度、眼轴长度、屈光介质参数等)及时更新到视力健康电子档案中,筛查出视力异常或可疑眼病的,要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防控方案。二要规范诊断治疗。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普遍开展眼科医疗服务,认真落实《近视防治指南》等诊疗规范,不断提高眼健康服务能力。根据儿童青少年视觉症状,进行科学验光及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按照诊疗规范进行矫治。叮嘱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应遵从医嘱进行随诊,以便及时调整采用适宜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制定跟踪干预措施,检查和矫治情况及时记入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积极开展近视防治相关研究,加强防治近视科研成果与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的作用,制定实施中西医一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推广应用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法。三要加强健康教育。从健康教育入手,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发动儿童青少年和家长自主健康行动。针对人们缺乏近视防治知识、对近视危害健康严重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发挥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眼科、视光学、疾病防控、中医药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作用,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宣传推广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视力健康科普知识。加强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因地制宜开展营养健康指导和服务。
(四)学生方面。一要强化健康意识。强化“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并向家长宣传。积极关注自身视力状况,自我感觉视力发生明显变化时,及时告知家长和教师,尽早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和治疗。二要养成健康习惯。遵守近视防控的各项要求,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周参加中等强度体育活动3次以上,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不熬夜、少吃糖、不挑食,自觉减少电子产品使用。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30条),结合深化教育改革,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等减负措施,从源头上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24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减轻过重学业负担。控制在线学习时长。“停课不停学”期间,教育部要求各地合理安排线上教学时间,控制学生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科学规范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产品。对小学一二年级主要实行居家生活指导,小学三至六年级每次线上教学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中学生控制在25—30分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向中小学生和家长发布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生活建议,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保护视力和身体健康。各地和学校通过线上家长会、家长信、家校通、微信平台等载体,提醒家长重视学生居家视力保护。部分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视力自测,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线上完成眼保健操。
(二)完善评价考核。2020年8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评议考核办法》,明确评议考核的原则、内容、步骤、要求和结果运用,从11个方面明确了34个评议考核要点并细化了分值。评议考核办法的印发,将推动各地切实落实近视防控相关政策要求。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禁地方片面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视率、体质健康、免试就近入学、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化建设、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等,作为评估认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县的重要内容。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指导督促地方落实保障政策和措施,要求2019年底前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学校卫生科所,纳入全国疾控工作评估考核内容。配合教育部门,研究配齐配强校医的政策措施,共同推动校医室建设,增强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能力。
(三)明确标准规范。教育部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幼儿园建设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中,明确校舍采光、照明技术规定和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和上网课等导致屏幕暴露时间显著增加,可能导致近视防控成效发生反弹的情况,先后发布2个版本《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指导做好疫情期间近视防控。印发中小学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其中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出要求,引导做好近视防控工作。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为科学规范预防和矫正近视提供技术标准。推动组织编制视力保护相关国家标准,组织开展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对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具用具、教育过程、视力检查和健康管理,以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出了具体要求,保护儿童青少年用眼健康。推动相关部门加快修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推动组织编制《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等视力保护国家标准,增强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能力。
(四)加强近视检测干预。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学生近视和健康影响因素专项监测,掌握各省份儿童青少年近视状况,作为评议地方政府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以高发地区和低年龄段学生为重点,以增加日间户外活动、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等为主要措施,指导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联合教育部开展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督导,检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落实情况。推动各地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确保2019年起,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以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疫情期间推广线上就诊与专家“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在家接受近视干预措施。
(五)开展中西医防治科学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制订近视防治中西医一体化综合预防和诊疗方案,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结合综合一体化防治方案(预防控制部分)专家共识》《近视防治中西药一体化综合诊疗方案》,总结了中医保护视力和延缓近视的干预方法,明确了中医药近视防治技术规范。设立专项支持中医药防治近视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积极推广“青少年近视的中医药综合防治研究”“青少年视力低下中医外治法防控技术临床评价及规范化研究”的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控有效方法、技术和配套产品研究”工作,推动完善青少年近视保护诊疗技术及研发新方法。
(六)强化教育指导。全国妇联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强调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注意用眼卫生并定期检查视力”“保证儿童睡眠充足”“坚持开展体育锻炼”等,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从2019年开始,联合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司法等多部门开展暑期“守护童年”、寒假“把爱带回家”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送去包括近视防控、安全自护、法治常识等家教知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截至2020年初,共动员各类志愿者200余万名参与关爱服务活动,受益儿童和家长近1350万人次。推出“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微课,推送预防近视相关内容,帮助广大家长抓住疫情宅家契机,控制儿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督促孩子不卧床、不在光线暗弱的情况下看书,监督并随时纠正不良读写姿势。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疫情期间,积极发动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发布室内陪玩创意、推荐适合全家参与的科技小制作、组织“家庭战‘疫’亲子同行”“宅家汇”“践行我爱我家•积极防疫抗疫”活动等,鼓励广大家庭开展亲子阅读、亲子健身、亲子才艺展示等文体实践活动,丰富孩子居家生活,引导他们主动放下手机,保持用眼卫生。
(七)深化宣传教育。教育部把近视防控作为“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开展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组建由85名专家组成的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累计宣讲1300余场次。发布《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倡导家长尽好监护人职责,严控儿童青少年电子游戏时长,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引导孩子注意用眼卫生,保护视力。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组织专家发表家庭教育指导文章,倡导家长尽好监护人职责,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形成家长、学校防控近视合力。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开设近视防控专题网页,发布地方和学校典型经验和视力保护系列科普作品。在发布的《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前提下学校文明卫生、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倡导》中,强调儿童青少年要掌握爱眼护眼常识,学会识别不良用眼环境,主动选择有益眼健康的环境。制作《新型冠状病毒眼科防护全指导》等百余个近视防控新媒体科普素材,宣传疫情期间眼健康防控。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疫情期间近视防控,通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渠道,加强近视防控知识宣传,提醒做好疫情期间近视防控工作。在《健康报》开设“学生健康来了”专栏,报道各地经验做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将中医药防控近视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推出《孩子上网课,如何学习护眼两不误》等文章,加强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科普宣传。
(八)强化监督检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2019年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工作的通知》,对近4万家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和学校开展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抽检学校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配备等达标情况,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责令不达标学校进行整改,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将存在问题学校通报当地教育部门。持续推进近视矫正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推进多元化监管试点,强化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督促各地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监管工作,督办重大典型案件。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规范近视防治市场行为。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教育部高度重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将认真研究并积极吸纳你们提出的建议,与有关部门一起,持续做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