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建议〔2020〕642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中小学开展卫生与健康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着力从政策要求、课程落实、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一、常态化健康教育教学
一是印发文件明确要求。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其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明确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实施途径。规定学科教学每学期安排6—7课时。
二是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落实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发展不同阶段和生活经验,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安排到五级水平中,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学习要求。例如,小学阶段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要求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
三是融合相关学科开展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科学、生物等相关课程。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中道德与法治强调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要求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初中生物课程专门设置“健康地生活”主题,强调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安排了传染病和免疫、主要疾病和预防、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医药常识、食品安全内容。初中化学课程要求了解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等。2017年修订印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化学科学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分析健康问题的意识等。
四是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2017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等活动形式,推荐了如“零食(或饮料)与健康”“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和展示分享等,提升健康素养。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开发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相关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二、着力落实健康教育课程课时
当前,中小学健康教育根据学龄特点和学科特点,纳入以体育与健康为主体的学科教学中。同时,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小学科学、初高中生物、初高中化学等课程中有机融入相关内容,并结合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效果。《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体育与健康课时占九年总课时的10—11%,约1000课时。
基础教育阶段应以综合课程为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课程设置不宜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避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避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鉴于上述情况,中小学健康教育仍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要课程载体,重在落实教学内容。我们将认真研究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跟进健康领域科学研究新进展,补充更新课程内容,进一步丰富、完善、扎实推进学校健康教育。
三、组织专家编制学校健康教育大纲和系列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
教育部已于2019年启动了大中小幼一体化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的研制,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大中小幼各学段各相关领域核心知识点,设计综合测评指标,拓展“互联网+健康教育”内容供给。鼓励专家研制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读本、健康教育相关教辅资源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提供专业保障。
四、推进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配备和培养
一是积极探索选聘配备“健康副校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强化联防联控,通过选聘医务工作者担任“健康副校长”, 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补齐了学校防疫“短板”,堵住了学校防疫“漏洞”,提升学校卫生健康管理水平。截至目前,7个省份17个地区从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遴选出1521名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医疗卫生骨干担任学校“健康副校长”。各地选聘的健康副校长在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结合学校实际,参与讨论和制定学校卫生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指导学校医务人员开展学校各项卫生工作,对学校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建议;协调学校与属地卫生院联系沟通,指导学校落实传染病防控等重点卫生工作;开展学生健康状况监测,促进学校与医疗机构深化业务合作关系。指导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特点,组织学生开设模拟医院,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了解熟悉健康卫生知识,形成讲解、互动、实践等健康教育新模式;协助开展卫生相关应急演练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帮助建立以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班主任为辅的健康教育团队;推动建立医校卫生应急协作长效机制,通过医校卫生应急协作带动,提升广大师生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支持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布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并将本科专业设置权更多地下放到高校,同时要求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学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规定》,高校设置健康教育相关新专业,可经高校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审议、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教育部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设置健康教育相关专业,也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健康相关课程,培养合格优秀的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人才。制定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018年1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包括医学门类在内的92个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作出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医学类专业办学,提高医学培养质量。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诊断、治疗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慢性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引导和支持高校新增36个康复治疗学、26个健康服务与管理、27个儿科学、15个精神医学、2个中医康复学、1个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布点,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三是加强校医队伍建设。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努力提升现有专兼职校医、保健教师业务水平。如组织专家送培送教到地方、依托高等医学院校或专业机构举办专题培训等,对学校卫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学校卫生队伍建设,如辽宁、广西、重庆、云南等地将校医培训工作统筹纳入本地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每年开展校医培训工作。
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健康教育
一是利用“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牙日”“全国爱眼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卫生健康主题宣传日,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组织教育、卫生健康等相关领域专家、医务人员、基层教师等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科普宣教、书籍赠阅、义诊等活动。
二是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等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制定、“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活动开展中,倡导学生、家长、政府、社会公共承担四方责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参与和支持学校健康教育,为维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深化学校健康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制度保障、评价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健康教育的载体、形式、途径、内容和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素养。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