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949号(医疗体育类225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体艺提案〔2020〕459号

  您提出的《关于切实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教育体系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着力从政策要求、课程落实、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一、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机制

  一是印发文件,明确要求。2008年我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规定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其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明确了实施途径为学科教学和与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相结合的方式。规定学科教学每学期安排6—7课时。

  二是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落实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发展不同阶段和生活经验,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的安排到五级水平中,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学习要求。例如,小学阶段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望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

  三是融合相关学科开展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科学、生物等相关课程。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中道德与法治强调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要求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初中生物课程专门设置健康地生活主题,强调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安排了传染病和免疫、主要疾病和预防、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医药常识、食品安全内容。初中化学课程要求了解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等。2017年修订印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化学科学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分析健康问题的意识等。

  四是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2017年我部研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等活动形式,推荐了如“零食(或饮料)与健康”“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和展示分享等,提升健康素养。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开发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相关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二、加大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

  一是在全国校园和广大师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18年起每年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融入教育教学,拓展教育阵地,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素养。

  二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学校健康教育。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视力保护、预防艾滋病等健康教育知识网上有奖问答、绘画征集、知识竞赛等活动,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鼓励学校设立相关的学生社团,支持学生开展健康宣教和对卫生健康知识的主动学习。

  三是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编制学校健康教育大纲和系列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如委托北京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影响、体质健康等专题调研工作;组织专家研制大中小幼一体化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和核心知识点,拓展“互联网+健康教育”内容供给;鼓励专家研制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四是利用“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牙日”“全国爱眼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卫生主题宣传日,在学校普及宣传健康科普知识。

  三、鼓励支持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鼓励高校设置健康教育专业。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布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并将本科专业设置权更多地下放到高校,同时要求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学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规定》,高校设置健康教育相关新专业,可经高校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审议、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教育部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设置健康教育相关专业,也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健康相关课程,培养合格优秀的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人才。

  二是制定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018年1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包括医学门类在内的92个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作出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医学类专业办学,提高医学培养质量。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诊断、治疗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慢性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是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引导和支持高校新增36个康复治疗学、26个健康服务与管理、27个儿科学、15个精神医学、2个中医康复学、1个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布点,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四、定期开展学校卫生人员培训

  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努力提升现有专兼职校医、保健教师业务水平。如组织专家送培送教到地方、依托高等医学院校或专业机构举办专题培训等,对学校卫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学校卫生队伍建设,如辽宁、广西、重庆、云南等地将校医培训工作统筹纳入本地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每年开展校医培训工作。

  五、组织修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90年发布以来,对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各级教育、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各地按照《条例》的规定和要求,认真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控、营养与食品卫生安全等促进学生健康的工作,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学校教育、生活环境(特别是卫生设施)明显改善。

  《条例》发布距今已30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校卫生工作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学生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也发生明显变化,现有《条例》确实存在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当前形势,需要予以修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等文件,针对新形势下的学校卫生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制定了一系列学校卫生工作规范性文件,如《国家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试行标准》《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等,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几十项学校卫生相关标准。这一系列文件为《条例》的修订奠定良好基础。

  教育部已着手《条例》修订的准备工作。多次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力求摸清问题,总结提炼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探讨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措施和意见。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就《条例》修订工作进行沟通,对照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学校卫生工作的新要求,结合实践问题,对《条例》中需要修订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初步形成了修订方案。

  2018年,教育部印发通知启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修订工作。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各高校对照《条例》,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针对具体条款,研提修订意见。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管理干部和专家,我部将遴选部分专家成立《条例》修订工作组,承担修订工作和其他相关政策研制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科学构建学生健康素养监测系统和指标体系,做好指导和应用,探索其作为地方政府和学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24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