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915号(教育类278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体艺提案〔2020〕457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落实大中小学卫生健康教育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现答复如下:

  开展大中小学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此高度重视,着力从政策要求、课程落实、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一、教育部门主要工作

  (一)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机制

  一是印发文件明确要求。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7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大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其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大学为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大学为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明确了实施途径为学科教学和与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相结合的方式。中小学规定学科教学每学期安排6—7课时,大学规定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设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安排必要的课时,确定相应的学分。

  二是中小学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落实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发展不同阶段和生活经验,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到五级水平中,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学习要求。例如,小学阶段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大学拓展健康教育载体。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等时机,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经常性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结合各种卫生主题宣传日,集中开展各类卫生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阶段性、季节性疾病预防,以防病为切入点,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及疾病预防知识和技能。

  三是融合相关学科开展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科学、生物等相关课程。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中道德与法治强调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要求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初中生物课程专门设置健康地生活主题,强调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安排了传染病和免疫、主要疾病和预防、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医药常识、食品安全内容。初中化学课程要求了解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等。2017年修订印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化学科学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分析健康问题的意识等。

  四是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2017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等活动形式,推荐了如“零食(或饮料)与健康”“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和展示分享等,提升健康素养。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开发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相关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二)加大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

  一是在全国校园和广大师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18年起每年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融入教育教学,拓展教育阵地,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素养。

  二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学校健康教育。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视力保护、预防艾滋病等健康教育知识网上有奖问答、绘画征集、知识竞赛等活动,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鼓励学校设立相关的学生社团,支持学生开展健康宣教和对卫生健康知识的主动学习。

  三是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编制学校健康教育大纲和系列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如委托北京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影响、体质健康等专题调研工作;组织专家研制大中小幼一体化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和核心知识点,拓展“互联网+健康教育”内容供给;鼓励专家研制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四是深化科普宣传。利用“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牙日”“全国爱眼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卫生主题宣传日,在学校普及宣传健康科普知识。

  (三)鼓励支持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鼓励高校设置健康教育专业。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布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并将本科专业设置权更多地下放到高校,同时要求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学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规定》,高校设置健康教育相关新专业,可经高校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审议、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教育部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按照专业目录设置的程序申请设置健康教育相关专业,也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健康相关课程,培养合格优秀的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人才。

  二是制定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018年1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包括医学门类在内的92个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作出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医学类专业办学,提高医学培养质量。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诊断、治疗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慢性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是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引导和支持高校新增36个康复治疗学、26个健康服务与管理、27个儿科学、15个精神医学、2个中医康复学、1个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布点,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四)定期开展学校卫生人员培训

  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努力提升现有专兼职校医、保健教师业务水平。如组织专家送培送教到地方、依托高等医学院校或专业机构举办专题培训等,对学校卫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学校卫生队伍建设,如辽宁、广西、重庆、云南等地将校医培训工作统筹纳入本地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每年开展校医培训工作。

  (五)组织修订政策文件

  包括《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内的学校卫生管理文件、条例,自发布以来,对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各级教育、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各地按照规定和要求,认真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控、营养与食品卫生安全等促进学生健康的工作,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学校教育、生活环境(特别是卫生设施)明显改善。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校卫生工作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学生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也发生明显变化,现有《纲要》《条例》确实存在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当前形势,需要予以修订。

  教育部已着手《纲要》《条例》修订的准备工作。多次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力求摸清问题,总结提炼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探讨加强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和意见。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就修订工作进行沟通,对照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学校卫生工作的新要求,结合实践问题,对需要修订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初步形成了修订方案。我部已遴选和委托部分专家承担修订工作和其他相关政策研制的任务。

  二、卫生健康部门主要工作

  (一)加强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相关健康教育工作。2014年起,各地依托健康城市、健康促进县区等工作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6月全国中小学校通过各类途径创建的健康促进学校近1.5万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出版的《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指南及适宜技术》和《学校健康促进案例精选》,为学校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针对青少年重点健康问题,指导青少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保持健康体重等内容,其关键是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防治肺结核,远离烟草危害,掌握伤害防范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不以任何理由尝试毒品,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状态等。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写《学生健康教育读本丛书》,丛书第一册《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1-2年级)》已于2019年11月正式发布。丛书计划编写7册,参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水平编写,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各个阶段,为学生健康教育提供规范、系统、科学指引。

  国家卫生健康委一直高度关注大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营造全社会关心和重视学生健康的氛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科技部和中国科协共同举办2019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将儿童青少年健康作为重要推荐主题之一,并把儿童青少年健康优秀科普作品在健康中国APP等平合公布,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扩大优秀作品传播范围。

  疫情期间,中小学外出较少、居家时间较长、户外活动也相对减少,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小学生及家长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多次邀请来自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疾控中心等机构的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从疫情期间保护视力健康、听力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居家体育锻炼等方面回答了家长和媒体关心的问题,普及相关健康知识。2020年6月1-7日,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道联合举办六一全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周,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健康宣传大使和少儿节目主持人共同推出系列直播,内容涉及预防近视、膳食营养、戒除网瘾、运动健身、心理健康等,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加强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急救知识等健康科普

  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包括公众版、儿童青少年版、教师和家长版、医疗卫生人员版4个版本共34条核心信息,组织医学、教育、传播等多领域专家学者编写,为各地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活动提供遵循依据。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先后在北京史家小学和第五幼儿园启动“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主题宣传活动”,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目主持人主持现场活动,发挥公众人物影响力,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工作。充分发挥国内知名眼科医院的龙头作用和“中国好医生”典型示范效应,分别成立“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志愿服务总队”和十余支“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小分队”,举行义诊和讲座等活动,并号召全国医务工作者投身到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工作中。主题宣传活动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广东、山东、四川、贵州、上海、辽宁等省份积极响应,各大医疗机构主动参与,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主题科普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自2016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倡导包括卫生应急进学校在内的卫生应急“五进”工作。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条目”,期望通过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公民有效防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各地卫生健康部门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通过采用主题宣传日、宣传周等方式,深入推进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进学校,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向包括学生在内的人群广泛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尤其针对中小学生、幼儿园儿童,根据年龄段特点,针对性地加强避险教育掌握危险情况下避险逃生技能,全面提升公众卫生应急素养。

  (三)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中小学生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于有效保护和促进其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倡导推动。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将中小学健康促进作为专项行动之一予以推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统筹协调和社会动员优势,会同相关部门,广泛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各地开展了爱国卫生教育网络公开课、“爱卫小卫士绘画大赛”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爱国卫生教育进校园活动,促进师生掌握疫情防控和环境整治方面的知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养成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四)编写新中国健康防疫斗争史

  国家卫生健康委历来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历史的记录工作,为疾控工作提供传承。201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辑出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60年》。今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做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历史的记录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深化学校健康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制度保障、评价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健康教育的载体、形式、途径、内容和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素养。围绕学生重点健康问题做好科普宣传,同时探索健康教育知识传播新路径,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儿童青少年健康科普工作。鼓励相关机构、人员创作相关文章、视频、音频科普作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传播更多优秀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我们将继续深入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在全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倡导“舌尖上的文明”,推进健康知识宣传进校园、进社区(村)、进单位(企业),将疫情期间养成的好习惯长期坚持,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培育样板,示范引领形成全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的良好氛围。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24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