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086号(教育类393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体艺提案〔2021〕451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性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对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育部对此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工作。

  一、制定政策文件,对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内容提出要求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方面。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被纳入疾病预防和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部分。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认知规律,提出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人的生命、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拒绝不安全行为、避免婚前性行为、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等。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高校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方面。要求通过对性与生殖健康方面核心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掌握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能力。核心内容包括性与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家庭与伦理道德、优生优育与适宜有效的避孕方法、常见生殖健康问题与自我保健方法、无保护性行为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常见性传播疾病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预防措施、艾滋病咨询检测和服务、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2021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2021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9号),提出了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21〕7号)、《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教体艺〔2020〕5号)等文件要求,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严格落实课间操制度,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普及日常锻炼、健康生活、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生殖健康等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落实健康教育课程课时,提升健康知识知晓率,增强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开发生命教育和性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相关性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性健康教育效果。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还对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与保障措施等做出明确规定,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基本遵循。

  二、多途径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

  一是在《体育与健康》《生物》《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等课程中落实性与生殖健康相关教育内容。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教材,对性与生殖健康的内容细化、具体化和生活化。

  二是以预防艾滋病教育为重点推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根据《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要求,通过专题教育、黑板报、广播、电视、展板等多种形式落实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内容。

  三是积极开发网络学习资源。组织开发《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知识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视频教学资源,通过国家教育资源网推送至各地学校。开发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跨校学分共享课程《艾滋病、性与健康》,内容主要包括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防控,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免费向全国高校学生开放选课,来自647所高校的64.26万名学生选修,该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四是制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师生健康中国健康”等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在主题活动开展中,倡导学生、家长、政府、社会共同承担四方责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参与和支持学校性健康教育,为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学校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深化学校性健康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制度保障、评价体系,改进性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性健康教育的载体、形式、途径、内容和方式,提高性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性健康素养。围绕青少年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问题做好科普宣传,探索性健康知识传播新路径,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并要求多形式、多途径和多部门联动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科普工作。鼓励相关机构、人员创作相关文章、视频和音频科普作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传播更多优秀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科普作品。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21年10月15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