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建议〔2021〕437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中小学校加设体能与生活技能培训课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近年来,教育部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提高学生体能,促进学生生活技能学习,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完善顶层设计,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要求,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均要求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的要求,提升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组织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自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先后制定和完善相关实施办法,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每年开展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工作,进行体质健康抽测复核,注重加强健康教育,充分发挥运动处方干预机制。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教育部联合卫健、体育等部门相继在青少年近视、肥胖防控等方面持续开展行动,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达标率和优良率、近视、肥胖等部分指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技能形成
2000年开始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了过于统一僵化的课程管理模式,给予地方和学校充分的自主空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加强劳动教育、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将生活技能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孩子能够掌握学习好生活技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分别出台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行“目标统领内容”,给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选择上留有了较大余地。根据2021年两办印发的《意见》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与学校开始实行“行政班+选项”、“规定内容+选项”等教学组织形式。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按照“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努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重点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重点评价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的养成,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统筹整合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动机制
为贯彻落实《意见》提出“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的要求,需要建立完善有利于学生能力终身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当前,各地正在大力推动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合作,促进更多的公共体育机构和设施向学生和学校免费或优惠开放,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校外体育竞赛和社区青少年体育服务等活动,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