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建议〔2021〕443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力度保障儿童运动时间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正如您所说,保障儿童运动时间关系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
一、完善学校体育政策制度体系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改革理念,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2020年,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2021年,教育部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遵循全面保护的原则,依据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专设“一般保护”一章系统规定学校应当尊重和保护的未成年人基本权利,包括在校园内的平等权、生命健康与自由、人格权、隐私权、受教育权、休息权等权利。
二、指导各地科学开展体育活动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16号),要求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通知》《〈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各地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训练指导,巩固课堂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开展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建设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学校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努力实现人人有项目、校校有特色。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基〔2021〕4号),部署推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强化小幼协同,通过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通过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完善共育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科学导向,形成良好教育生态,推动科学衔接、有效衔接。
三、宣传科学育人的家庭教育理念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保障儿童运动时间。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各地按照《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切实保障儿童运动时间,帮助儿童通过体育锻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