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086号建议的答复

教体艺建议〔2021〕486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学校体育课健体育魂育人功效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诚如您提出的,学校体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近年来,教育部坚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保证青少年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活动时间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为落实两办文件精神,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6月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8月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下一步,将按照两办文件精神,持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在基本保障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年级以上至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鼓励中小学各学段根据学校实际适当增加每周体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可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可每周3节体育课以上。

  二、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指导各地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新、实践性。大力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深入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

  三、体育教学改革突出育人主线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的“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要求,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改革。聚焦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推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推进《〈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落地落实,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发挥示范试点项目引领作用

  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目前已遴选创建足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3万所,面向2000余万在校生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遴选创建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9000所,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1400所,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2000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近800所。下一步,教育、体育部门将按照《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整合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

  五、以校园足球为先导深化竞赛体系改革

  深化竞赛体系改革,广泛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并不断完善联赛制度,形成“班班参与、校校组织、地方推动、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竞赛格局。20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国的500余名学生参加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冬令营,162名运动员入选13个组别中的9个组别的校园足球国家队。5月底以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组)高水平组男子乙级联赛、女子超级联赛、男子超级联赛等相继开赛。近5年来,参加四级联赛学生累计1255万人次,3万余名省(区、市)级最佳阵容学生参加全国夏(冬)令营活动。通过足球竞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尊重裁判,相信队友、尊重对手,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德。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3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