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78号(教育类348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体艺提案〔2021〕462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和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诚如您提到的,中小学体育对接“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两大国家战略,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教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一、健全政策体系

  学校体育体制机制“四梁八柱”已经搭建,目前已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2020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体教融合工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不断完善学校体育顶层设计。总体看,“十三五”期间,学校体育实现了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纳入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等“六纳入”,学校体育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了教育改革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外锻炼实效持续改善,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95%的学校能够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确保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育教学改革特色。目前,教育部开展的体育特色学校项目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近3万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近1万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近1500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近300所、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近2000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近800所。

  三、强化条件保障

  学校体育师资配备、场地设施建设、运动风险防控等条件保障日益健全。一是体育教师不断“配齐”“配强”。“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50.2万增加到59.5万,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年均增速4.3%。其中,2018年补充了24320名体育教师,2019年补充18991名体育教师。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了1万多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和10万多名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骨干教师。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不断提质增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已经被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9年底,全国小学、中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率分别为90.22%、93.54%,体育器械达标率分别为95.38%、96.56%,较“十二五”期间大幅度提升。三是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教体艺〔2015〕3号)《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教政法〔2019〕11 号)等文件,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凝聚社会共识和部门合力,营造“师生校家社”主动参与和推进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将身心健康情况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不断提升中考体育科学性、示范性和引领性。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2019年实施“自主招生”和2020年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在招生考试中全面实施体育测试制度。实现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挂钩,与学生的综合评价、升学挂钩。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推动力度,着力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资源,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2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