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308号(医疗体育类250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体艺提案〔2021〕467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青少年身体状况关乎国家未来,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少年身体健康工作,深入积极推进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努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打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科学锻炼

  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为核心,指导各地各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活动,扩展多样化的学生运动方式,将体育运动技能普及与近视、肥胖防控等体质干预问题相结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推动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传统项目、冰雪运动技能普及,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开展亲子体育活动。重视各地青少年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变化,引导各地学校重视青少年BMI指数,对BMI指数超标学生利用大课间进行科学锻炼,给予科学的健康与膳食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17〕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16号)《〈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教体艺厅函〔2021〕28号),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制订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亲子运动会,积极动员幼儿园、学校和社会机构等基层单位,开展“奔跑吧•少年”全国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同时推动和指导浙江、四川、重庆、山东等地开展幼儿体育展示大会和幼儿体育师资培训等试点工作。此外,教育部协同体育总局,推动学校体育竞赛与专业化青少年竞赛体系有机衔接。以足球为先导,积极搭建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并逐步推广至篮球、排球、武术、冰雪等项目,积极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竞赛舞台。2020年,累计为全国儿童青少年提供了2.65万场线上赛事活动,共计242万个家庭,794.2万人参与,线上平台网络点击量达到2.69亿次。

  二、全面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强化用眼保护

  教育部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强化学生用眼保护,引导各地学校严格执行《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要求,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优化视觉环境,提高儿童青少年用眼保护意识。2021年5月,教育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教体艺厅函〔2021〕19号),提出要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建议“已经近视的孩子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此外,教育部与相关部门共同建立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制度,对省级人民政府开展评议考核,考核结果对外公布。一是及时掌握全国学生近视率,对所有地市持续开展学生近视监测,掌握近视底数和动态变化情况,作为评议考核的依据。二是规范近视防控技术和诊断治疗,开发推广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提高防控服务能力。三是加大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对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督促落实整改,规范近视矫正市场。四是开展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做好近视早期预防。加强社会宣传教育,连续五年“全国爱眼日”聚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五是发布近视防控相关行业标准,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在全国183个区县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专业机构对口分区分片指导。六是切实加强基层学校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成立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和专业指导,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营造良好社会氛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引导公众、家长做好近视防控强化对学生用眼健康保护。

  三、切实保障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着力提升健康素养

  积极推动各地开足开好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以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升为目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好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质量。2020年8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明确提出各地要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引导各地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2021年4月,教育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16号),提出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四、推动“家—校—社”协同,引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制定相关政策,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大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引导地方学校严格督促学校制定科学的学生食谱,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学校严格落实学生在校食用营养餐,坚决杜绝学校餐厅为迎合学生品味而售卖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饮食。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青少年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注重均衡营养,防止肥胖,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饮食意识和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部协同体育总局持续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积极打造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健康包”品牌项目,持续推进科学使身指导普及,围绕“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3个方面,通过创编系列科普作品和开展“云科普”活动的形式,采取邀请相关专家开展科普讲座,为学生制定针对性运动健身方案,利用“科学健身指导员”微信公众号推送科学健身方法,家校联动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为学生科学健身提供良好条件。同时,研发青少年90秒脊柱牵拉操与睡前脊柱放松操、近视防控操,推出“2020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操线上亲子大赛”,逐步完善干预方法,打造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的长效机制。二是严格管控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和严防沉迷网游,加强青少年健康科普宣传,持续推出健康话题活动,运用图解、动漫、短视频等青少年喜欢的形式,普及宣传健康知识,教育引导中小学生认识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和沉迷网络的危害,积极发挥家长、学校、行业组织等多方协同共治作用,干预防治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和沉迷网络。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宣传教育引导,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切实保障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2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