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526号(教育类267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体艺提案〔2021〕387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体系建设,筑牢中小学文化自信根基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教育部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美育的决策部署,把美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推进政策体系、课程建设、条件保障等,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一、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这是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后,从更高站位出发,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从强调重要意义、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工作原则、确定主要目标等四个方面明确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化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突出问题导向,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在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健全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改革举措,进一步凸显美育的价值功能,完善美育的系统设计,拓展美育的实施路径,强化美育的组织保障,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加强美育课程建设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教育部引导各地各校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美育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一是加强学科融合。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中。如语文课程强调,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汉语文字文学之美,提升审美品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小学3—6年级语文课中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让学生感受书法之美。体育与健康课程安排健美操、校园集体舞等韵律活动和舞蹈动作,体验和感受运动之美,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安排“美与数学”专题,具体内容包括美与数学的简介、美与数学的对称、美与数学的和谐,供学生选修。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设立“传统工艺及其实践”等专题,引领学生感受和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二是完善课程设置。明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省(区、市)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保证音乐、美术课程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3.2%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80.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全国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三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四是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三、强化资源保障条件

  202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器材配备标准》《普通高中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义务教育学校音乐教室建设与装备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美术教室建设与装备规范》等标准,立足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整体现状与基本要求,现行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模块教学内容为依据,遵循体现中小学音乐、美术教育教学规律与特点,对学校开展艺术课堂教学必备的教室装备,以及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各地将美育教学器材配备纳入全面改薄项目统一推进,全国中小学艺术专用教室的配备率大幅度提高,艺术教学器材与课外活动场地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9年全国小学艺术器材达标率达95.07%,初中达标率达96.12%,高中达标率达93.26%,十年间分别增长了50.2%、36.76%和17.85%,特别是近五年分别增长了36.60%、20.16%和8.67%。

  四、统筹整合社会资源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文化和旅游部以高质量推进美术馆发展为抓手,不断提升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发挥美术馆在提升人民群众审美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11年3月,原文化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推动美术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其中包括对全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项目进行评选和扶持,引导相关美术馆立足我国审美教育的发展实际,发挥美术馆的美育功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儿童进入美术殿堂领略艺术魅力。连续举办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培训班,编写《美术馆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美术馆公共教育》,汇编出版《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案例集》(第一辑),助力全民审美教育的提升。鼓励支持中小学校在相关的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建立教学基地,使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真正成为公民美育的第二课堂。2017年,中国美术馆与北京教育学院联合推出“教师沙龙”,以加强美术馆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提升美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传承发展优秀的文化艺术。今日美术馆联合5所朝阳区中小学校开展“你好!艺术家”系列活动,推动儿童公共教育走进校园,邀请艺术家走进校园,分享艺术之美。

  中央财政高度重视并持续支持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在内的文化场馆落实向公众免费开放政策。2021年,中央财政通过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以及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安排54.3亿元,用于补助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所需经费支出,鼓励改善陈列布展,支持重点博物馆提升服务能力等,为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免费参观、提升人文美育素养提供支持。

  下一步,教育部等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指导各地各校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切实提升高校美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