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521号(教育类048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体艺提案〔2021〕388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校外艺术教育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美育的育人导向更加凸显,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资源保障持续向好。

  一、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这是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后,从更高站位出发,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文件明确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进一步凸显美育的价值功能,进一步完善美育的系统设计,进一步拓展美育的实施路径,进一步强化美育的组织保障,是深化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二、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美育课程建设,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一是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二是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课程。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

  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普通高校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指导各地多措并举,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美育教师源头培养。从1999年起,教育部每两年分别举办一届全国普通高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为提高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水平搭建了诊断、交流、展示的平台。基本功展示活动聚焦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美育师资队伍的目标,在项目设置、展示内容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和引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创新机制充实教学力量。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等20所师范类和艺术类高校为18个省的38所农村中小学校,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育部在全国31个省(区、市)确定了184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推进农村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实践。各实验县由政府牵头,把美育纳入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框架,加大经费投入,推进资源整合,改善设施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是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2010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重点支持中西部省份实施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主要用于补助培训期间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如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及设备费等。现阶段重点支持中西部省份实施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主要包括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送教下乡培训、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和乡村校园长培训等五类培训。

  四、搭建艺术实践平台

  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每年联合组织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坚持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已经成为引领青年学子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平台。教育部将进一步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改进组织方式,扩大普及对象,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兴趣小组和工作坊,定期举办艺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并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在中小学校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

  五、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部门联合和依托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作室,专业艺术院校积极在中小学校建立对口支持的基地。有效利用艺术专业场馆资源,各类艺术展演场馆、艺术专业博物馆,积极为学校美育服务。学校美育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美育学习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美育资源的全覆盖。规范社会艺术考级市场,强化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六、推进美育评价改革

  2016年开始,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试点工作,艺术素质测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制度,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自评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纳入校长考核内容。各级教育部门每年要全面总结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编制年度报告。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评价改革,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下一步,教育部等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指导各地各校落实好推进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