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提案〔2021〕205号
您提出的《关于新时代美育教育工作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事关国民综合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的整体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学校美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政策体系、教育教学、资源保障、品牌项目、推进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完善政策体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0〕36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是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后,从更高站位出发,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成为深化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9〕41号)等文件,针对不同学段,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构建了“四梁八柱”,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美育育人目标,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丰富美育课程内容,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引导各地各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美育课程开课率。义务教育阶段基本落实艺术课程不低于总课时9%要求,93.2%的高中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85.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拓展美育课程资源,指导各地各校开发利用当地民族民间美育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内容,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增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78.5%的四年级和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级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各地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全科教师培养、兼职教师等措施,破解中小学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首批支持20所高校对口支持18个省(区、市)的农村中小学校,在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持续、稳定、有效的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7.8万人,五年来增加17.9万人,平均增速为7.8%。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7.6%,提升了1.1个百分点。
四、持续开展品牌项目
深入推进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宗旨、坚持面向人人,完善学校开展活动、省级开展交流、全国现场展演的三阶段推进模式,扩大活动参与面和普及面,全国学校参与面达到90%。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优秀经典剧目演出、专家讲学、作品展览等美育实践活动15000余场,惠及全国2000余所高校。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全媒体向社会展现学校体育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切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和对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引领。在全国高校建设106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持续建设15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按照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六个维度扎实推进。举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抓好美育教师源头培养。
五、构建协同推进机制
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构建“师生家校社”协同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格局。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1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着力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1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