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提案〔2021〕41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新时代呼唤美育教育评价新作为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近年来学校美育评价改革的主要做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切实改变学校美育评价的落后状况,通过评价改进美育教学,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明确提出建立评价制度,促进学校美育规范发展的思路,包括建立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学校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制度等三项美育评价制度,对学生艺术素质、学校工作实绩和各地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估。三项评价制度的建立,填补了美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开创了我国学校美育评价的历史。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就“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提出明确要求,推动美育评价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作为学校美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地方先行先试,积极进行艺术学科纳入中考的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建立美育评价制度。2015年,教育部组织力量研制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以下简称《三个办法》),《三个办法》注重整体配套,各有侧重、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印证,分别从学生、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三个维度,对学校美育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评价。《三个办法》中的测评内容、评价标准、测评方式紧扣现行课程标准,紧扣地方和学校工作实际,规定明确易于操作,并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为监测评价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美育及其效果提供重要手段。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确定102个试验区,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
2.探索艺术学科纳入中考。根据调研,目前山西、江苏、山东、河南、湖南、云南等地已在探索推进将美育纳入中考改革。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开展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总分,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二是开展初中学生艺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将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三是艺术学科纳入中考科目,进行专门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艺术学科纳入中考在内容方面主要有三种:一是只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常识的考试,方式为卷面笔试,个别地方探索实施人机对话方式;二是只进行艺术技能现场展示,音乐以唱歌为主,美术以绘画为主;三是艺术技能现场展示与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艺术学科纳入中考所占分值各地从单科10分—30分不等。
3.搭建美育成果展示平台。基于美育的实践性特点,教育部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基地建设等多个深受学生和社会欢迎的美育品牌活动。通过展示活动,全面呈现了学校美育成果,有效检验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效与工作成效。
二、近年来学校美育评价改革取得的成效
学校美育评价制度的探索和建立,对我国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三个办法》特别是艺术素质测评的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开展,各类美育展示平台的搭建,艺术学科纳入中考的实践探索,作为一种倒逼机制,都极大地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和功能,推进了学校美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促进了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扭转了音乐、美术课被挤占的现象;二是促进了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7.8万人,五年来增加17.9万人,平均增速为7.8%。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7.6%,提升了1.1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美育教学设施设备建设,2019年全国小学艺术器材达标率达95.07%,初中达标率达96.12%,高中达标率达93.26%,十年间分别增长了50.2%、36.76%和17.85%,特别是近五年分别增长了36.60%、20.16%和8.67%;四是改变了家庭、社会只重视文化课考试分数而不重视美育的偏见,营造了良好的美育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三、做好新时代美育评价的工作重点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演),进一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推进学校美育评价改革。
一是对标对表文件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管是评价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校长、教师和学生,都要站在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高度来推进美育评价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我国各地特别是城乡学校美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地制宜制定美育评价标准。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准设计各学段美育教育的评价要求,明确各学段、各年级学生应知应会的美育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是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课堂教什么、学生考什么、学校展示展演什么,真正做到教师要围绕教会、学生要围绕学会、学校要围绕管好推进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三是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完善课程设置。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条件保障。促进各地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五是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评价改革。将学校美育纳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1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