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907号建议的答复

教体艺建议〔2021〕416号

  您提出的“关于后疫情时代加强中小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牵头开展健康中国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从多方面推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

  一、完善健康教育制度

  (一)加强学校健康教育顶层设计。教育部组织研制了《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21〕7号,以下简称《意见》),将一年多来的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别是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经验做法转化为推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常态化机制。《意见》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深化健康教育改革,夯实卫生条件保障,构建新时代、现代化、高质量学校健康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健康意识、知识、习惯、能力、水平,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健康教育教学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意见》提出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落实课程课时标准、明确健康教育内容、拓展健康教育渠道、促进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增加体育锻炼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等8个方面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改革方向。条件保障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意见》提出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疾病预防体系、实施体质健康监测、加强学校急救教育、推进卫生设施建设、优化组织机构设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设专业研究平台等9个方面举措,提高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组织领导是确保《意见》落实落地落细的重要保障。《意见》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投入机制、健全协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完善评价体系等5个方面举措,建立健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二)深化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已启动研制大中小幼一体化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课时。完善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要载体、相关课程为有效补充的健康教育学科体系。修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健康教育纳入高中必修课程内容。

  (三)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从1985年起逐步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监测)与公告制度,定期调研(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根据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获得的学生体质健康基础数据及其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初步建立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大数据,它既可反映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质量、验证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又是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四)常态化健康教育教学。《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规定学科教学每学期安排6—7课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学生认知发展不同阶段和生活经验,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到五级水平中。道德与法治、科学、生物等相关课程有机融入健康教育内容。

  二、“师生家校社”联动营造学校健康教育良好环境

  一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多形式推进学校健康教育。2018年起每年开展“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融入教育教学,拓展教育阵地,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素养。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视力保护、预防艾滋病等健康教育知识网上有奖问答、绘画征集、知识竞赛等活动,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二是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丰富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委托北京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影响、体质健康等专题调研工作。组织专家研制大中小幼一体化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和核心知识点,拓展“互联网+健康教育”内容供给。鼓励专家研制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三是加强家校协同,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充分利用“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牙日”“全国爱眼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卫生主题宣传日,在学校普及宣传健康科普知识。鼓励学校开设家长课堂,以讲座、微信群、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告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家长积极投入维护学生健康的行动中。鼓励学校设立相关的学生社团,支持学生开展健康宣教和对卫生健康知识的主动学习。

  三、鼓励支持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鼓励高校设置健康教育专业。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规定》,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按照规定程序申请设置健康教育相关专业,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健康相关课程,培养合格优秀的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人才。

  二是制定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018年1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诊断、治疗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慢性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

  教育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一增”(增加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一减”(减轻中小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一保障”(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提供政策制度保障)为主体思路,深化健康教育改革,夯实卫生条件保障,全面提升学生健康意识和能力,推进机制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助力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

  (一)增加体育锻炼。一是深化教育改革。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联合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二是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联合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足协等7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教体艺〔2020〕5号)。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推动地方和学校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每天放学后进行1—2小时户外活动。

  (二)系统推进五项管理。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作业、读物、睡眠、体质等五项管理的文件,各地各校积极贯彻落实,社会各方面反响良好。5月20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推动各地落实“健康第一”要求,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提升体质健康水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发文遴选组建了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预防艾滋病教育专家组、全国学校结核病防控专家组、全国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研究、咨询、指导等作用,科学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四)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印发通知指导各地和学校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弘扬爱国卫生运动精神、改善校园环境卫生、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强化条件保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五)推动“健康副校长”聘任工作。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强化联防联控,通过选聘医务工作者担任“健康副校长”,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补齐了学校防疫“短板”,堵住了学校防疫“漏洞”,提升学校卫生健康管理水平。教育部总结和推广相关省份加强“健康副校长”选聘配备做法和经验,指导各地积极探索选聘配备“健康副校长”,补充和壮大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科学构建学生健康素养监测系统和指标体系,做好指导和应用。深化学校健康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制度保障、评价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健康教育的载体、形式、途径、内容和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素养。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1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