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616号建议的答复

教体艺建议〔2021〕574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生命安全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国红十字会,现答复如下:

  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是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健康教育和青少年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教育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协同推进生命安全应急救护知识教育及培训工作。

  一、明确生命安全应急救护知识教育工作要求。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明确提出包括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在内的15项专项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

  二、将生命安全应急救护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内容。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将拨打求助电话、基本急救知识内容、简便止血方法、中暑的预防和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等内容,按不同教学阶段循序渐进纳入健康教育内容。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明确规定要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学生急救自护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推荐安全使用与维护家用电器、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等主题活动,指导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应急防护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化学等学科融入了急救知识相关内容。例如: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救助办法”。初中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高中生物学课程专门开设了“急救措施”模块,其内容包括紧急情况下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医疗急救措施知识与技能,如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120”紧急呼叫、心肺复苏、外伤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动物咬伤后的处理、煤气中毒后的自救与互救等方面的内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安全运动、预防常见运动伤病和突发事故、消除运动疲劳的知识与方法,如心肺复苏、溺水救护等知识与技能”“掌握并运用安全避险的知识与方法,如拥挤、暴恐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避险和急救常识”。

  三、多渠道加强学校生命安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2020年,中国红十字会、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中红字〔2020〕24号),对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进行了部署,学校红十字工作要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形式,传播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2021年,教育部会同中国红十字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22号),要求各地各校扎实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加大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力度,加强救护服务阵地建设,力争到2030年,中小学教职员工接受救护员公益培训的师生比例原则上不少于1∶50。“十三五”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开展标准化的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支持地方建设标准化培训基地150个,实现培训、体验、传播的三大基本功能,成为中小学生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与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专业行业组织,联合中国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加大在教育、交通运输等相关高危与社会服务行业应急救护培训力度。同时,严格培训课程管理及考核发证工作,对未完成培训课程、未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学员,不予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做好青少年学生生命安全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师生生命安全应急救护意识与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13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