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建议〔2021〕413号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降低近视率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18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体艺〔2018〕3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立足职能、多方联动、精准施策,着力呵护好孩子的眼睛。《实施方案》印发两年多来近视防控工作持续向好,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成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较2018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2019年的任务目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虽较2019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但与2018年相比仍下降了0.9个百分点,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见效的基本局面初步展现。
一、统筹协调,健全防控体系。按照“一增(增加体育课、课外锻炼和健康教育)、一减(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一保障(强化机制保障)”思路,2021年4月,教育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教体艺厅函〔2021〕19号),聚焦近视防控关键领域、核心要素和重点环节,要求开展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落实视觉健康监测、改善学生视觉环境、提升专业指导和矫正质量、加强视力健康教育八个专项行动,力争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确保如期实现《实施方案》确定的2030年各项目标任务。
二、完善格局,推进光明行动。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分工,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截止到2021年3月,教育部牵头先后召开3次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会议,强化了对近视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凝聚了近视防控相关方面力量,完善了体制机制,“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与医疗机构落实、社会参与”的近视防控工作格局不断完善。
三、防控前移,落实视力监测。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2021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定期视力监测主要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26号),切实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视力监测制度。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校每年需开展两次视力监测并上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防控端口前移,指导本地学校推进视力监测工作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着力推进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2021年6月印发了《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为0-6岁儿童提供13次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推进近视预防关口前移,完善服务链条,促进基层提升能力。
四、聚焦关键,抓好“五项管理”。针对影响视力的重点因素,教育部统筹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并印发了政策文件,通过抓这“五项管理”,以小切口推进大改革,改进学生用眼行为,保护学生视力健康。为确保“五项管理”相关政策规定落实落地,各地教育督导部门将“五项管理”督导作为2021年责任督学重要内容,组织当地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开展“五项管理”督导工作,确保所有中小学校全覆盖。增强体育锻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保障学生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教育部要求学校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减轻学业负担,指导各地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要求各地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科学布置作业。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应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体育总局坚持将体育促进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方式方法融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政策中。围绕“近视防控”主题,打造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健康包”品牌项目,发挥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对改善学生视力的显著作用,积极开展全国性少儿赛事。
五、多措并举,推进健康教育。教育部成立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自2019年5月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拉开宣讲序幕,两年多来,宣讲团成员累计宣讲3600余场,人均宣讲40余场,直接受益群众达3000余万人;制作媒体素材360余套,出版近视防控相关专著、科普书籍15册,制作动漫视频100多集。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引导两个教指委在近视防控政策咨询、研究、评估、指导等方面发挥作用。每年以春季学期的3月和秋季学期的9月作为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布0—18岁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指导教育系统开展“爱眼日”主题活动,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倡议,教育引导儿童青少年形成科学用眼行为习惯。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五年全国“爱眼日”聚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成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提供咨询和专业指导。
六、完善保障,改善视觉条件。教育部指导各地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坐姿矫正器,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根据学生座位视角、教室采光照明状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使其适应学生生长发育变化。严格按照《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确保儿童青少年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教科书、教辅材料、学习用杂志、课业簿册、考试试卷、学习用报纸、学龄前儿童学习读物,以及普通教室照明灯具、读写作业台灯和教学多媒体等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
七、监督落实,开展评议考核。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学校、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教室(教学场所)的采光和照明以“双随机”方式进行抽检、记录并公布。杜绝广告和商业宣传活动进校园。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作为督导评估内容,将学生体质管理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和经常性督导评估。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市场监管总局每年面向各省级人民政府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工作,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已完成2019年度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工作。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教育部高度重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将认真研究并积极吸纳您提出的建议,与有关部门一起,持续做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