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建议〔2021〕446号
您提出的“关于一体化实施大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诚如您提出的,做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工作。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一、系统构建大中小学健康教育体系
教育部2008年发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不同学段健康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实施途径和保障机制等要求。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把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明确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实施途径。学科教学每学期安排6—7课时,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
教育部2017年印发《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健康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健康教育实施原则、教育内容、实施途径与保障措施等。高校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和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内容。明确高校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增强防病意识,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常规措施,提高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能力,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二、重点强化健康教育支撑保障体系
教育部着力提升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供给,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际、学生健康需求,时代发展,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等政策文件要求,组织专家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研制大中小幼一体化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和核心知识点,拓展健康教育微课内容供给并向全国免费推广。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部署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医学人才使用工作。2018年1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包括医学门类在内的92个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作出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医学类专业办学,提高医学培养质量。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诊断、治疗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慢性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有序推进健康教育协调发展体系
教育部通过会同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大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各学段健康教育协调发展。一是以国家课程为载体,落实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生物》、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等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纳入慢病和急救等健康教育内容,循序渐进提出教学要求。二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学校健康教育。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视力保护、预防艾滋病等健康教育知识网上有奖问答活动,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三是组织专家编制系列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资源保障。四是利用“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牙日”“全国爱眼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卫生主题宣传日,在学校普及宣传健康科普知识。
全国妇联强化校政社家联动,提升健康教育有效性。2019年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规范推进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提出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2020年联合教育部印发《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为广大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明确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子女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锻炼强健体魄,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等。依托“女性之声”“好妈好爸好孩子”微信公众号,“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微课专栏持续推送儿童健康有关常识。要求各级妇联组织将儿童健康教育纳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系列课程,用好28.9万个儿童之家、36.3万所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和1万多个网络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多渠道普及儿童健康知识,提升家长和儿童健康素养。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1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