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7950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7〕第188号

  您提出的“关于结合基地建设进行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试点改革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包括网络安全人才在内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考试招生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以利于人才辈出。

  在人才选拔方面,目前已提供多种渠道选拔拔尖创新人才,除高考外,还有4种渠道:一是实施保送生制度,凡中学生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均具备高校保送资格,相关学生经本人申请、高校考核合格后可免于参加高考而保送录取到高校。二是实施自主招生制度,试点高校结合本校学科特色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经高校测试合格的学生参加高考时享受文化课成绩降分录取。三是开展“少年班”招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试点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学生接受大学教育,坚持“破格选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行将本科低年级基础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四是开展综合评价试点,有关高校实行“6+3+1”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探索高考成绩占6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30%、学校测试成绩占10%,综合评价录取学生;同时,考生的特长可记入综合素质评价,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积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探索和完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加快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近年来主要采取了4项措施:

  一是制定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政策措施。2016年6月,教育部与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中网办发文〔2016〕4号)。从加快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和院系建设、创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网络安全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加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与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加快网络安全人才培养。

  二是加快网络安全学科专业设置。教育部鼓励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校实际,加快网络安全学科专业设置。目前开设的与网络安全直接相关的本科专业主要包括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保密管理、网络安全与执法五个专业。目前网络空间安全共有专业点163个,分布在132所高校。其中,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点10个,信息安全专业点105个,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点17个,保密管理专业点11个,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点20个。

  三是推进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配合中央网信办,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以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整合、新建等方式建立网络安全学院。目前已在四川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以建立一流的网络安全学院为目标,立项建设5个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参与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目前,已批准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的信息安全专业进入“卓越计划”试点。已有华为、中兴通讯等8家网络方案设备供应、网络运营企业与高校共建了2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是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自2014年起,教育部组织有关企业和高校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2017年上半年,教育部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南发布,89家企业发布项目4586项,资助经费2.63亿元,提供云平台、软硬件免费使用权价值5.61亿元。其中华为、思科、蓝盾等12家企业与高校合作实施了一批网络安全领域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根据产业和技术前沿需求联合培养网络安全相关人才。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19日

来源:学生司收藏
(责任编辑:曹家豪(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