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第2248号(教育类211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7〕第110号

  您提出的“关于落实高校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助推双一流建设”的提案收悉,经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的相关规定,并建立相应培养和考核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不断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加大对高校的指导力度,建立相应培养和考核体系。2011年,印发《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要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要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继续推动和支持中央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下一步,教育部还将结合新形势新理念新要求,抓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不断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关于改革完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

  30年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对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也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方式单一、学校自主权发挥不够。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6〕77号),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要求,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为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成熟一个系列,推出一个系列。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与教育部着手开展了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的前期调研工作。

  三、关于高校教师聘任问题

  2005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颁布,要求自2006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2014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颁布实施,将公开招聘确立为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基本制度和进人的主渠道,赋予其法律效力。按照公开招聘制度的要求,高校等事业单位都应当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凡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均可报名应聘。高校可根据事业发展、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需要,自主制订招聘或解聘的条件和标准,自主公开招聘人才并做好聘后管理。

  四、关于提高一线教师工资

  高校执行统一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同一职称人员聘任到不同的岗位等级,则执行不同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资历和工作表现,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向特殊岗位和艰苦边远地区的倾斜;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由高校自主分配。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厅字〔2016〕35号)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稳定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等措施,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构建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适应高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把教学业绩和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文件也明确指出,支持高校推进内部薪酬分配改革,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分配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您的相关建议在上述政策中已有所体现。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做好相关调研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各地各校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

  五、关于推进硕士生招生制度改革

  硕士研究生招生是国家选拔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制度,多年来,始终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不断改革完善,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系,为科学选才、促进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围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不断深入推进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一)关于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各有不同功能定位。初试侧重考查一般能力、专业基础等,复试侧重考查专业素养、创新潜质及综合素质等。近年来,教育部不断推进初试科目改革,扩大招生单位自主权,专业科目主要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对于政治、外语及部分专业基础等统考科目,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与大学本科阶段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性较强。试题在考查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材料性试题和案例题,有效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近几年考后反馈的信息来看,社会上对研究生考试统考课程的总体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考试统考科目命题工作改革,在命题中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扣国内国际热点,贴近民生实际,切实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才选拔和人才评价。

  (二)关于加强复试环节监督。为规范复试调剂录取,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招生腐败和不正之风,教育部在2006年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06〕4号)基础上,历年招生文件都明确复试规范管理要求。一是不断强化复试综合考核,推动招生单位树立科学的人才选拔理念,坚持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着力加强对考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考查,注重考生一贯表现,既重视初试成绩,也重视既往学业表现和潜在能力素质,实现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二是规范工作流程。所有考生调剂全部通过全国统一的网上“调剂服务系统”公开进行,为考生提供便捷和程序化的调剂服务。三是大力推进“阳光工程”。所有招生单位复试录取办法、复试考生名单、成绩、拟录取名单等信息都在本单位网站进行公开公示。2014年,教育部建立“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平台”,全国所有录取考生信息都须在该平台统一时间、统一格式向社会公开一个月。四是加强监督检查。所有复试录取工作都由招生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复试导师组集体考核、集体决策、择优录取,复试全程录音录像,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为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教育部还专门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招生录取检查系统”,对所有招生单位所有录取考生进行省部两级全面检查,坚决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三)关于英语考试科目。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无论在考试内容、考试难度还是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要求。因此,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英语成绩,目前并不具备可行性。考虑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不尽相同,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该体系所包括的多级别考试将可以满足英语水平检测、各级各类高校招生录取等多种需求。该测试体系中各个级别的考试除报告总分和各部分分项分以外,还将报告成绩等第、学生外语发展水平等。研究生招生英语考试是该测试体系中重点考虑的一个级别。

  (四)关于学校自主划线。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实行国家划线、招生单位自主录取的招生政策。国家在综合考虑招生计划、考试成绩、区域均衡发展、民族政策等情况下按学科门类划定全国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线),国家线是底线,是招生录取基本质量的保证,总体上保证各学科门类招生需要。各招生单位在国家线基础上按专业自主确定本单位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考生能否参加复试,取决于考生能否达到招生单位确定的要求与标准。

  (五)关于多次考试的弹性考试制度。近年来相关方案早有提议,但因成绩等值困难、考生负担加重、社会接受度不高等原因,历来存在争议,至今未有定论。对考试时间的设置,涉及到本科教学、实习实践、毕业生就业以及考试组织等多方面复杂因素,需统筹兼顾。目前方案也是经过反复论证、综合多方意见、多年实践完善的结果,对您提出的调整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调研论证,努力使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0月24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