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2020〕221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尽快制定并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教育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1.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教育部下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文件,要求高校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快建设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切实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需求分类提供职业指导服务,2017年,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规范》(GB/T33667-2017)国家标准,规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流程、服务评价与改进等,为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行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提供了支撑。
2.加强线上线下招聘服务。建设网上招聘大市场,教育部会同9家社会招聘机构于2020年2月底迅速推出“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已累计提供岗位信息1400余万条。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和行业知名企业、网络平台企业举办网络专场招聘活动40场,提供岗位信息500余万条。发挥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安全有序举办线下招聘活动,鼓励各地各高校组织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校园招聘活动。
3.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教育部要求高校加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对高年级学生着重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结合就业形势和毕业生特点,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多方搭建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平台,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班辅导员网络平台”,向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岗位精准推送。开设就业指导课,每周精心推出一期“就业指导+互联网”公益直播课,围绕就业形势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基层就业指导等主题,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合理预期。
正如你们建议中指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还存在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将结合你们的建议,参考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研究建立一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初步考虑包括以下内容,并将组织专题研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1.完善管理标准化体系。强化顶层设计,结合就业新形势、学生新特点,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层面协调制度,固化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推进各省完善组织领导重点统筹、就业资金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支持的制度体系。督促各高校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体系。
2.完善职业生涯指导标准化体系。全力构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推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从课程、教材、师资、活动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形成贯穿高等教育全程,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及指导服务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专业化、职业化教师队伍。
3.完善服务标准化体系。建立以高校为主,地方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建立云招聘、云指导、云管理的标准化体系,推广“网络签约平台”,推进“电子报到证”在全国使用。加强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实施“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做好“贫困生专项招聘计划”等。
4.完善综合评价标准。按照综合评价就业质量的导向,建立更加科学、务实的就业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高校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积极性。健全完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进一步规范质量报告的指标和内涵。开展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优化专业结构。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开展“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大规模跟踪调查,以反馈结果推动学校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