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7〕第245号
您提出的“关于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历来重视和支持中医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积极通过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药重点学科、原“211工程”以及部委局共建、省局共建等形式,支持中医药院校和学科建设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启动“双一流”建设;2016年,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名校和学科”,“努力办出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以此为契机,两部一局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和学科的支持力度。
一、关于支持中医药“双一流”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对具体实施作出明确规定。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三部委设立了“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依托专家委员会,利用第三方评价,采用认定方式确定了拟建设范围。若干所中医药大学列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将建设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及中药学等学科。目前,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已经国务院批准,向社会公布。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认定标准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价,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人才培养、学科水平、社会贡献以及政策导向等指标因素;编制建设方案明确要求要优化学科结构布局,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校优势特色发展;绩效考核强化学科建设,引导高校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建设重点,打造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鼓励拟建设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着力建设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积极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的紧密衔接,积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鼓励行业企业围绕培养急需人才、解决重大瓶颈等问题,加强与高校合作,协同建设发展。
“双一流”建设实施绩效评价、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动态监测建设过程、及时跟踪指导。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同时,对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实行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对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
“双一流”建设实施分级支持。纳入建设范围的中央高校,建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纳入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建设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双一流”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办法。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联合出台《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部署安排,协调推动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工作;研究制定“十三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方案,完善中医药学科建设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您的有关建议,我们将在具体工作中统筹考虑。
二、关于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
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国务院《总体方案》要求,坚持育引并举,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汇聚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着力加强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聘任中医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中医药领域长江学者24人,其中特聘教授16人、讲座教授5人、青年学者3人。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继续深入实施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引导高校进一步加大引进培养力度,推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强中医药院校和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关于加强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交流
教育部高度重视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中医药院校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加大对中医药学科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国留学方面, 2014-2016 年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累计录取中医药相关专业239人,涵盖了博士后、博士、联培博士、访问学者等多种人员类别。来华留学方面,中医药来华留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明显提升。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数量从2000 年的3700 多名增长到2016年的13335名;学生主体也由逐渐非学历进修生转变为学历生。2016年中医药专业学历生达9591名,占该专业来华生总数的72% 。
二是推动中医药学科和中医药高校走出去。一方面,积极推进中医特色孔子学院的建设工作,已在全球建有10所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和2个中医孔子课堂,分布在美国、英国、匈牙利、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和斯洛伐克等8个国家。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教育机构赴境外办学,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中医药领域人才。截至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已经在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葡萄牙、西班牙、香港、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24个境外办学项目,占全部境外办学项目的24%。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医学、中药学、针灸等专业教学,部分项目已举办超过20年。
感谢您对高等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0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