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910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6〕第144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规范、统一汉字,让汉字走向世界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有独特的造字理据和结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书法课必须坚持。”“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教育部、国家语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汉字教育及汉字文化的传承弘扬,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一、高度重视中小学识字、写字教学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并对每个阶段都提出了明确的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在识字、写字教育具体内容上,明确各年级学习重点及要求。如小学阶段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初中阶段要“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写字教学方面要求遵循先硬笔,后软笔,先铅笔、钢笔,后毛笔的学习进程,尤其强调提高书写能力而不是书写艺术。

  二、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

  为进一步激发中小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小学3-6年级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关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为指导学校科学实施书法课,教育部还专门组织研制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举行专门的考试,提倡在各学科考试中设置卷面分,促进其他相关学科也有机推动学生写好汉字。目前有11套依据《纲要》编写的《书法练习指导》通过教育部审定,供学校选用。此外,教育部相关司局连续举办多期书法教师培训班,分别委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东南大学等举办了7期高校、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共直接培训近700人,全面提升受训教师汉字知识以及书法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 加强标准标准建设,引导社会用字规范化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和服务、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等内容。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近年来国家语委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一是相继发布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等重要规范标准,有力促进了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在文化教育、印刷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开展了通用汉字全息数据库、汉字属性多功能平台等系列数字化语言资源建设,成为开展汉字研究、辅助汉字教学以及汉字国际推广的重要资源平台。三是通过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语言文字督导评估、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定期发布社会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调研行业领域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和服务、引导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水平。

  四、打造社会参与活动平台,大力弘扬汉字文化

  一是国家语委联合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共有约12亿人次观众收看节目,在群众中形成了汉字书写的热潮。二是开展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华经典资源库”制作,遴选中华优秀典籍佳作,以名家诵读、书写、讲解等形式予以记录、保存和展示传播。其中书法部分邀请欧阳中石、张海任顾问,邀请卢中南等楷书名家参与制作,发布后得到社会普遍好评。三是自2009年起,直接举办了三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法大赛,共吸引全国近3000万大中小学学生参与,掀起了全社会汉字书写的热潮,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很多地区还以比赛为契机,推动当地书写教育及语言文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四是国家语委联合中国书法家协会2013年底印发通知,组织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先后直接举办6场“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并指导支持20个省(区、市)陆续开展活动。

  五、加强两岸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

  两岸由于客观原因,这些年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达成了“两岸使用的汉字属于同一系统。客观认识汉字在两岸使用的历史和现状,求同存异,逐步缩小差异,达成更多共识,使两岸民众在学习和使用方面更为便利”的共识,并通过多种方式消除隔阂、增进语言文字交流。一是自2010年起开展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工作,6年来,双方举办了十余次会谈;两岸共同建设、共同冠名了“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相继出版了《两岸常用词典》《两岸差异词词典》等6本工具书;成功发布了《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能够进行面向台湾和面向古籍两种简繁转换。同时,还举办了两岸大学生汉字书法艺术交流夏令营3届,两岸二十余所高校的300名学生参与活动;举办了两岸大学生汉字文化创意大会1届,共收到两岸大学生文字创意作品1.1万余件。两项活动以汉字书法交流和汉字文化创意为载体,增强了两岸青年语言文化认同和共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意识。

  你们提出的建议对于思考汉字的规范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承弘扬汉字文化、推广普及规范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和探索研究。

  感谢你们对语言文字事业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9月21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李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