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2903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7〕第203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小学初始教育中以‘文字书写’取代‘拼音居先’,守护汉字文化传统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汉字的学习和书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并对每个阶段都提出了明确的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在识字、写字教育具体内容上,明确各年级学习重点及要求,如:第一学段(1-2年级)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3-4年级)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等。新的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就是先从识字开始,而后学习汉语拼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重视遵循由简到繁的汉字学习规律,加强对汉字演变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除上述要求规定外,教育部、国家语委还着力通过学校、社会的书写书法实践活动,加强汉字书写教育乃至提高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一是联合书法家协会组织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通过引导书法家们到学校举行讲座、指导师生书法实践等形式,提高学校书法教育教学水平,以弥补书法师资不足的现实情况。二是举办书法教师培训班,全面提升专兼职书写书法教师汉字知识以及书法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三是国家语委联合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共有约12亿人次观众收看节目,在群众中形成了汉字书写的热潮。四是自2009年起,举办了三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共吸引全国近3000万大中小学学生参与,掀起了全社会汉字书写的热潮,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历史悠久,有独特的造字理据和结构方式,但也具有不能直接准确表音的特点。从直音法、反切法起,中华民族为汉语寻找一个科学适切的注音方案的努力就不曾停止。19世纪末,国内一些知识分子兴起了切音字运动,创制了20多种拼音方案。五四运动前夕,民国政府颁布了汉字笔画式的注音字母,在帮助识字、正音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世纪初,钱玄同、赵元任等创制了“国语罗马字”,郭质生、瞿秋白等创制了“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但也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罗马字母拼音方案。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做出进行语言文字改革的重大决策,确定了推广普通话、整理和简化汉字、研制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在拼音方案方面,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负责研制和审订工作,在充分吸收前人理论与实践的精华、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广泛而慎重讨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汉语拼音方案》,并于1958年2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正式批准颁布推行。

  《汉语拼音方案》是对近现代以来汉语拼音运动的继承与发展,是研制阶段1000多个海内外建议方案的集大成者。近60年来,汉语拼音作为一种科学、方便、实用的汉语言文字注音、正音、辅助学习工具,为我国快速普及基础教育、扫除文盲、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更是为科技发展、社会生活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提供了极大便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往日益密切,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汉语拼音方案》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是学习普通话和汉字的有效辅助工具,学习汉语拼音是低学龄小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环节,是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在学习拼读方法熟练拼读音节后,可以利用它来查字典、自主学习识字、阅读注音读物,使用汉语拼音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阅读、朗读。小学低年级拼音和汉字同步开始学习,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低龄阶段能够通过拼音来识别汉字,能够将日常的口语与书面文字对应起来,从而形成语言文字的初步印象。目前国内60岁以下的识字人口,应当都是经过汉语拼音学习的,并没有研究数据表明,因为汉语拼音的学习导致汉字文化传承出现障碍的问题。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承弘扬汉字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和探索研究。您提出的建议对于在信息化时代、尤其是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汉字的教学、传承和使用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您对语言文字事业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7日

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