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116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6〕第73号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体系的建议”收悉,经商民政部、文化部,现答复如下:

  发展社区教育,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明确任务,对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加大社区教育力度,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开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6月28日,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文件明确了构建社区教育治理体系,丰富内容形式,融通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服务能力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社区教育蓬勃发展

  (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明确提出,“建立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的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商社区教育工作大计,并认真制订工作方案,切实落实社区教育目标责任制,促使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优势,共同关心支持社区教育,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07年,民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发改社会〔2007〕975号),明确提出“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鼓励创设多种社区教育实体。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面向社区的老年大学、市民学校、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2011年,民政部推动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61号),提出“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创新社区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模式,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性的全民学习中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建设学习型社区。”

  (三)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为落实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2000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00〕14号),以实验的方式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先后确定了六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四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目前,共遴选确定了129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120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覆盖 31 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与此同时,各地相继建设了 500 多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干,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的社区教育梯度发展格局。

  (四)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机构。《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形成以区(县)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居委会(村)社区教育教学点等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各省、市(地)可依托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以及社区科普学校等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统筹指导本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按照“学者有其校、教育有渠道”的思路,建立起了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社区教育体系。文化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见》中,要求“结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制定村(社区)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

  (五)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近年来,教育部指导各地主动适应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公民素养、诚信教育、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医疗保健、早期教育、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积极开展面向社区服务人员、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其组织和服务居民的能力。民政部在组织实施《“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过程中,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支持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同时接受劳动教育。

  (六)加快发展社区图书室。民政部自2003年起,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已经援建城乡社区图书室10万余家,援建图书3600余万册,近2.2亿城乡居民从中受益。文化部在《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社区图书室、社区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场所建设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范围,加强建设力度。与此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社区图书室建设:一是发挥地方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社区图书室。二是各级文化部门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根据服务目录设置“菜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对接。三是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通过社区图书室建设,使社区居民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七)不断提升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水平。通过课题立项,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加强对社区教育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自2012年起,委托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发布社区教育发展报告。

  二、继续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将以推动社区建设、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为宗旨,以完善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为着力点,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基本标准制度、加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为核心,依法治教,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社区教育治理能力。一是培育多元主体。充分调动区域内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协商合作。鼓励社区教育机构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理事会或社区教育协作会等制度,增强社区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社区教育服务的社会化,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吸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增强社区教育的活力和效率。

  (二)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一是推动职业院校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师资、实训设备及网络资源举办社区教育,推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人中专转型发展,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推动普通高校、普通中小学有序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园。二是充分利用社区内文化、科普、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三是提高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设施的开放率。

  (三)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一是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推动开展公民素养、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养生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领域的教育培训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和生活品质。二是创新社区教育形式。鼓励开发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开设学习超市,提供学习地图,方便社区居民自主选择学习形式。三是推动各省(区、市)及中心城市建设数字化社区学习中心,加快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四)提高服务重点人群的能力。一是完善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推动建设一批在本区域发挥示范作用的乡镇(街道)老年人学习场所和老年大学。二是鼓励各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三是引导各地面向城镇化进程中失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思想道德、民主法制、文明礼仪、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成为融入城镇社区生活的新市民。四是鼓励面向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家庭教育等活动。

  (五)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内涵。一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国家组织编写一批社区教育通用型课程大纲,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课程,逐步形成符合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二是提高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水平。社区教育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制度。三是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社区教育相关专业。

  (六)拓宽经费投入渠道。推动各地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负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试点工作,提出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社区教育发展。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助社区教育或举办社区教育机构,并依法享受有关政策优惠。

  感谢您对我国社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认真研究您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区教育机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体系,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学习型社区。

  教育部

  2016年10月13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