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939号(教育类401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397号

  您提出的“关于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主动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本科及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绘就了顶层设计蓝图。

  一是发展专科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已经明确。《决定》指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主要载体。《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并且“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让其“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

  三是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规划》指出“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探索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和培养模式”。

  四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规划》要求逐步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扩大招收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一线劳动者的比例”。

  二、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设置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为了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专业目录将原“制造大类”更名为“装备制造大类”,增设“铁道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装备”“汽车制造”等专业类,设置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专业,列举了“航空产品3D打印”“车联网应用技术”“三网融合技术”“智能家居开发”等专业方向。

  另外,教育部委托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编制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指导职业院校围绕本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督导评估。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程序、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委托第三方机构基于学校相关数据信息和省级评估报告,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国家评估报告。

  二是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构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内部诊断改进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职业院校落实第一质量主体责任,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2012年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高职院校、省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委托第三方逐年发布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发布体系。

  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

  一是全面启动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遴选确定165家单位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

  二是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2015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现形式、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是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十三五”期间拟投入50亿元,支持100所左右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五、研究制订《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按照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质检总局、外专局参与,共同研究编制《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编制工作于2015年7月启动,目前已经过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评估论证,并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各方面就《指南》文稿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

  《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六、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将积极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是印发和实施《指南》。从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与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关键能力和素质、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七个方面,推进制造业人才发展。重点实施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能工巧匠培育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工程、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X专项人才培养支撑工程六项重点人才工程。《指南》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有关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化,引导职业院校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促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专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每五年修订一次,每年增补一次专业,并向社会公布。

  三是主动适应需求,对接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主动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四是加强与港澳台地区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职业院校与港澳台地区开展沟通交流,举办合作办学项目、机构等。今后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研拟政策,支持加强海峡两岸及内地与港澳地区师资交流、学生互访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部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继续关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部

  2016年10月2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