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880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你们提出的“关于改进技术蓝领培养模式,保障《中国制造2025》人才供给的建议”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现答复如下:

  一、发布并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一)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接制造强国建设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提出重点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对技术技能人才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支持行业组织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开展质量认证工作;企业要为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提供岗位,并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实践方案。发挥科技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推动实施《指南》。对照《指南》重点任务分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017年实施计划表》,积极推动落实《指南》工作任务。当前,教育部正在依托机械、工业和信息化等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研制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一大批装备制造类、信息技术类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促进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进一步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优化制造业相关专业结构,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鼓励有关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积极设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亟需的相关专业,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国家、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集群汇聚。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面向先进制造业,优化专业设置,增设了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船舶动力工程技术等专业。并委托相关行业制订了工业机器人产业、航空工业等领域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指导职业院校围绕本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进一步扩大了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近几年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本科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允许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需求,自主设置相关学科或研究方向,培养制造业人才。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8月,公布了第一批163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参与企业1878家、院校370所,涉及学生36228人、专业点535个。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要“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截至2016年底,共有28个省份和7家行指委启动该项试点工作,支持456家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其中10个省份投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5833万元。2017年,教育部已经启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遴选工作。

  (二)多种形式吸引龙头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组建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以来,相关行指委组织开展了90余次产教对话活动,印发石油化工、有色、交通等多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意见。2016年,教育部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签署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战略合作协议》,组织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与职业院校代表签署了校企合作意向协议,面向国家重点行业领域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工业和信息化部结合“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鼓励和引导试点示范城市(群)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先行先试,优化本地区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区内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交流对接。目前,全国共建成职业教育集团1300多个,联系企业约2万多家。

  (三)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和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为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立项建设88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1个学习平台,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体系,覆盖了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等19个高职专业大类。截至2017年2月,共有1000多所院校、3094家行业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共建成各类多媒体资源190万余条,资源总量30.2TB,注册用户达134万余人。

  四、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各地开展转型发展试点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并启动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支持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习实验实训平台和基地建设,支持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发展,搭建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平台,出台了“十三五”高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应用型高校设置、建设、评估标准的制订工作。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地方高校参加了转型改革试点,安徽、重庆、长三角地区成立了区域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中兴通讯、中科曙光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合肥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一批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

  五、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办学

  (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全方位、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财政政策框架。2014-201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615.8亿元,年均增长率15.5%。其中,2017年为177.3亿元,较2014年增长55.5%,主要采用因素法分配专项资金,充分考虑了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财力状况以及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等省份在内的民族、边疆、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进行了倾斜支持。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实施了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等重大项目,支持建设了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000多个实训基地。“十三五”开始以后,又组织实施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产教融合工程等专项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在人事分配制度、教育体系、资助政策等领域出台政策措施,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创造更好政策环境。

  (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教办学,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将教育作为PPP模式的适用13个公共服务领域之一。2016年,财政部联合教育部在内的19家部委共同推出了516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11708亿元,其中教育类项目17个、总投资91亿元。

  截至目前,前三批743个示范项目中,共有教育类项目30个,总投资182亿元,其中已落地15个、总投资75亿元。截至2017年3月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入库项目共计12,287个,项目总投资14.6万亿元,覆盖31个省区市和19个行业领域。其中教育类项目共计593个,总投资2,276亿元,涉及义务教育、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其中已落地项目79个、总投资343亿元。

  六、开展技术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整合工会教育培训资源,以自办职工大学、职工中专、农民工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为平台,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技能传承功能,对技术工人等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工作;打造职业教育培训联盟,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委托需求、集团承接订单、院校负责培训的三方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建立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考核,开展针对性、多层次的技能培训;积极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工人培训、考核、使用、激励机制,监督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将培训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培训。全国总工会每年投入2000万元,命名并扶持200家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2016年各级工会组织技能培训6.5万班次,有489.9万人次职工参加,其中74.2万人次职工通过培训提升了技术等级。

  (二)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此后全面推进工作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评价使用、竞赛选拔、表彰激励、政策法规和宣传引导六大工作体系,持续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技能人才达到4791万人。

  (三)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赛、技术交流等活动。2003年起,全国总工会联合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共同举办了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每年各地工会和各全国产业工会积极开展符合地方实际和产业特点的技能比赛。目前,“职工网上技能学习和岗位练兵”网上平台已率先在全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系统以及莱钢、邯钢等重点企业开展起来,并进入稳定运行阶段。通过搭建职工技能培训平台和职工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开辟网络培训课堂,提供专业齐全的工匠讲坛、实操案例、模拟实训等电子课程,满足广大职工在线学习需求,引导职工通过练兵比武、备赛参赛提高技能水平。

  七、加强技术人才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技术蓝领

  教育部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规划纲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制订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重点资助领域。按照《指南》的工作部署,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将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重点选派相关领域专业教师出国研修、学习,为高校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八、加大激励宣传,倡导科学的人才观

  (一)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2015年以来,全国总工会联合中央电视台,连续推出了5季《大国工匠》系列报道,制作了《大国工匠》新闻专题片,遴选报道了34位各行各业顶尖技艺的“大国工匠”;与国家网信办一起组织网络媒体,采访报道了70余名职工身边的大国工匠典型。2016年10月,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联合开展了“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先后在北京、武汉、广西柳州等地举行了10场示范活动,上万名职业院校师生参加。

  (二)推动形成利于蓝领成长的社会环境。全国总工会在评选表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的原则,把技能人才作为重要推荐对象。各级工会着重从技术工人中培养、选树先进典型,推动地方和企业制订完善奖励办法、健全激励机制,对劳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予以表彰奖励,把技术工人的晋升发展、收入待遇与技能提高、技术创新挂钩,积极推动企业落实技术工人待遇,畅通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把技能人才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将继续主动做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相关保障工作。

  (一)持续推动实施《指南》。结合《指南》重点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教育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重点围绕《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和十大重点领域,合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二)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将按照《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加快发展技工教育;改革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现代化产业人才培训培养基地(中心);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具体要求,研究制订推进改革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认真抓好相关工作的贯彻落实。

  (三)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继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校企紧密合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持续推动产教对话活动,着力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积极培育发掘“大国工匠”。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协调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关于加强培育大国工匠的指导性意见》,适时启动“大国工匠”评选工作。落实好《推动工业文化发展指导意见》,大力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弘扬优秀工业文化;加强“大国工匠”后备军队伍建设,联合团中央研究打造“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召开“工匠精神”系列研讨会、宣讲会,举办“匠人营国”等系列展览,出版“工匠精神”系列读物,宣传普及“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含义。

  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继续关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部

2017年9月22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