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8〕第95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速校企融合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建议”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教育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要求,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两个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一、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
1.加强行业指导。2015年,受教育部委托,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组建了新一届56个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行指委优化了组织机构和人员结构,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中心工作,积极发挥研究咨询和指导服务作用。依托行指委等专家组织,教育部进一步加强《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研制,发布了机械、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卫生等60个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健全专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同时,探索开展“两个强国”人才需求预测,聚焦“中国制造”十大重点领域,网络强国六大工程人才需求,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专业链“四链协同”为路径,了解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岗位及核心技能,分析人才培养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2.推进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行指委的作用,促进产教融合。以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例,每年组织人才培养校企对话活动5次,推动校企合作成立“云计算大数据职业教育集团”、联想职业教育集团,支持行业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北京、南京、福州等三个物联网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推动华为、大唐、中兴、联想等行业知名企业对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实践,提高专业教师水平。此外,利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项目,联合有关院校及中小企业搭建领军企业研究院,推进企业学员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高校课程设置以及有关课题研究。
3.加强职业培训。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发〔2017〕14号),围绕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等5个方面,提出25条改革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互联网+教育培训”工作,建设“产业工人网络学习平台”,打造在线开放课程,为产业工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教育培训服务。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立足于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职业培训服务,在构建培训体系、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提升培训基础能力和加强工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1.推进集团化办学。2015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目标、实现形式、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作出明确要求。目前,全国共建成职业教育集团1400多个,密切联系企业3万多家。根据对16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的抽样调研,上述职教集团近5年来合作开发课程8000多门、编写教材6000多本,行业企业提供实训设备设施总值超过1500亿元、投入建设经费超过60亿元,8万多名企业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23万多名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
2.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起,教育部分两批布局了36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600多个专业点、5万余名学生(学徒)。试点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谋划,鼓励创新机制、先行先试,切实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两张皮”的问题。分类推进试点,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在政策、保障、模式、机制、标准等多个方面已实现了点上的突破。
3.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2015年,教育部印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提出“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017年,29个省份投入11.51亿元,推动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193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投入2.39亿元,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415个,有力地支撑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与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
4.加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度。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将“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列为建设项目。目前,已有28个省份投入6754万元布点建设了902个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巨匠在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三、健全教学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教育部牵头,依托行指委,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高职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从无到有,填补了空白,中职专业目录、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已经经历了一轮或者几轮的修订,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在标准体系建设中56个行指委深度参与,在高职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中,有59个行业专家组参与,直接参与的行业企业、院校的专家达到了2800多人;在中职教学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有12600多家企业参与;在顶岗实习标准制定过程中有3000余家学生实习的企业参与。今后,教育部将继续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完善学籍管理,建立灵活学习制度
2017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第41号令),明确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建立并实行灵活的学习制度。学生提前完成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获得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学生提前毕业的条件由学校规定。同时,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的,应当允许在校生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就读。
下一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把制造业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人才需求预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继续发挥好行指委等专家组织指导作用,建设“两个强国”人才需求调研在线平台,科学引导高校将招生计划增量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倾斜。
二是落实《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推动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组织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习示范基地,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水平提高,帮助企业获得高素质员工。
三是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组织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订工作,于2018年年底前发布一批,进一步推动专业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鼓励职业院校根据情况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8月3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