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6339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98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旅游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当前,我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但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才供给不足成为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贯彻“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旅游人才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

  一、加强政策指导,做好旅游人才队伍顶层设计

  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教育部印发了《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旅发〔2015〕241号),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统筹指导和综合保障,优化旅游职业教育育人环境,强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度,逐步建立了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有机衔接、布局结构更加合理、行业培训更加完善的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旅游类专业学生和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2017年,国家出台了《“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16〕70号),将围绕“十三五”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聚焦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任务,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旅游人才成长规律,以提升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题,以构建现代旅游人才开发体系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重点人才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旅游人才结构调整,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

  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扩大旅游类人才培养规模

  1.做好旅游类研究生教育。目前,全国共有72个单位可以培养旅游管理学科方向博士生,有231个单位可以培养旅游管理学科方向硕士生。将旅游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学位类别单列,目前有99个单位可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支持有关高校面向旅游产业需要,加强旅游硕士培养,提升培养质量,同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办学实际,在有关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旅游管理学科方向,继续培养学术型高层次人才。

  2.做好旅游类本科教育。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2012〕9号),专门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4个本科专业。目前,全国共有526所普通本科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244所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114所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34所开设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在校本科生22.9万余人。

  3.做好旅游类职业教育。根据旅游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教职成〔2010〕4号)中设置了旅游服务类,开设了旅游外语、导游服务、景区服务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等7个专业。《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教职成〔2015〕10号)中在旅游专业大类中设置了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和休闲服务与管理6个专业。2017年,全国共有1064所学校开设高职旅游类专业,专业点数2084个,招生人数106253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54739人、酒店管理44739人、导游专业4000人、旅行社经营管理616人、景区开发与管理983人、休闲服务与管理1176人。

  三、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旅游类人才质量

  1.做好行业人才需求分析。组织开展了全国旅游人力资源状况调查研究,编制了《“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16〕70号),发布了全国旅游教育培训年度统计和旅游职业教育年度发展报告。旅游行指委牵头,印发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酒店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为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做好旅游类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建设。一是发布实施了《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旅游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并进一步明确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二是发布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高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等中高职旅游类专业教学标准10个,明确了旅游类专业学生入学要求、培养目标、职业范围和人才规格,规定了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及要求,将管理学、历史学、自然人文地理等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发布了《高等职业学校导游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明确了专业学生实习目标与时间安排、实习条件与实习岗位、实习内容与指导教师、实习成果与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

  3.做好旅游类专业示范项目建设。一是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17年教育部、国家旅游局遴选了北京市外事学校的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等73个专业点为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按照产教深度融合支撑人才供给优化、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优势专业群、专业内涵体现行业最新发展的建设目标,带动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二是开展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2018年,31所高职院校、19所中职学校入选原国家旅游局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入选学校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融合发展,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标准建设、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等各类校企合作项目,在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和校企合作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三是继续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MTA)扩大授权点数量和招生培养规模。

  下一步,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将按照“盘活教育存量、增加人才培养增量”“全面提升旅游业人才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建议,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任务实施,在强化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技能人才和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等5支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导游素质提升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项目,支持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人才开展旅游相关的交叉融合研究与实践创新。二是继续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院校合理设置旅游类专业,形成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结构合理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加快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旅游类专业对接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继续做好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示范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标准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带动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四是继续发挥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作用,面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发挥国家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和导游“云课堂”研修平台作用,强化重点领域重点人才培养培训,着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能力的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8月31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