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8〕第135号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大规模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根据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需求,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和满足“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需求。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
一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10号)中,将专业类别由原来的78个增加到99个,专业总数由1170个调减到748个,同时列举了746个专业方向。调减后的一、二、三产相关专业数比例为6.8∶39.4∶53.8,与当前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吻合,更加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更加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提出,高职专业设置实行备案制,但设置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须依法经过审批。高职专业的设置实施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加强对所开设高职专业的评估、监督和信息公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定期对高职专业办学情况进行评价。
二、加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
教育部一直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目前的建设成果包括:2个专业目录,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10〕4号)及其设置管理办法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15〕10号)及其设置管理办法;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和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9门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9门中职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136个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以及1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实现高职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从无到有,填补了我国职业教育史上的空白;中职专业目录、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等已经历了一轮或几轮的修订,逐步建立起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教育部将继续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组织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教职成厅函〔2016〕46号)的修(制)订工作,拟于2018年年底前发布一批,进一步明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是建立健全行业指导机制,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等文件,完善相关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共赢发展。2015年,教育部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成立了新一届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涉及的行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所有门类,覆盖中高职95%的专业,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
二是推动行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行指委成立以来,在“教学、实习、教材、规划、评价、人才需求、专业布局、教师队伍”等八个方面很好地发挥了指导作用。2015年,各行指委牵头组建高职专业目录修订行业专家组,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指导职业院校围绕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设置专业。2012年、2014年,相关行指委参与制订了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2015年以来,牵头组织完成了136个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研制工作。
三是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年以来,水利、供销、有色金属、机械等行业出台了行业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制订了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四是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各行指委举办了上百场次职业教育与行业对话、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推动形成了“行业搭台、校企唱戏”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动组建行业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本行业有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等。
五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l号),系统谋划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框架;研究制订了《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教发〔2016〕19号)《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教发〔2016〕20号),作为《若干意见》的配套细则。配套细则已于2016年4月18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3次会议书面审议通过。教育部积极推进《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的修订,并着手清理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工匠精神
一是将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融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6〕46号)和《关于〈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教行指委办函〔2017〕5号)都明确指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结构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并在专业教学标准体例框架及编写要求的“培养规格”部分专门列出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二是推进工匠文化进教材、进头脑。《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2〕9号)明确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十二五”期间,建设公布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注重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如《零件数控车床加工》等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到学习评价验收全过程融入职业素养有关内容;《西式面点制作》等专门设置章节,讲授职业道德有关内容。
三是加强德育课程教学。推动各地各校开好、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必修课,将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其中,将课程作为职业院校职业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提出“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企业的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2017年,30个省份投入11.51亿元,推动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193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投入2.39亿元,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415个,有力地支撑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与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
六、支持地方高校加快改革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有关精神,为更好地支持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7年中央财政在原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地方高校生均拨款奖补资金的基础上,整合设立了“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地方高校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推进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地方高校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按照国发〔2014〕71号文件“对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的项目,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选取客观因素,确定合理权重,按照科学规范的分配公式切块下达省级财政,并指导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按规定层层分解下达到补助对象”的要求,在管理方式上,进一步向地方放权,由各省按规定结合实际自主统筹安排使用资金,不再设奖补资金和奖补比例;在资金分配上,采取因素法分配,因素设置充分考虑了生均拨款水平、区域及财力状况等,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给予倾斜。
七、贯彻“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质量
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2号)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并于当年组织开展了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本次评估深入贯彻“管办评分离”精神,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得到了充分保证。近6000所中职学校和1235所高职院校参加了此次评估,民办职业院校也参与其中。
在评估内容当中,一是充分体现了办学规范性的要求。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设计的6个方面19项指标中,从考察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校舍及信息化教学条件、师资配备与结构、课程开设结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主干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等,来反映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水平。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则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5个方面,提出了与办学质量直接相关的考察内容,用以反映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水平。二是强调了评估结果的运用,以充分发挥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方面的作用。2017年,教育部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首份职业院校国家评估报告。目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已经启动2018年职业院校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将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院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八、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给予税收优惠
2018年为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制定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明确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以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比例限额提高至8%,此项政策财税部门已经制发政策文件明确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吸纳学生实习的企业,还可根据规定享受其它普惠性税收优惠,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好税收红利,不断提高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用性。
一是继续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启动修制订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中职专业目录工作。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积极发展相关专业。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落实《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文件精神,促进、规范、保障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推动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
三是将进一步把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融入到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10〕4号)《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中,建立健全工匠文化传承创新和育人机制,引导学校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
四是进一步完善高校运算拨款制度,从生均拨款标准、资金分配因素等方面,继续对地方高校给予适当倾斜。同时,落实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