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0468号(教育类068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255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重视加强职业教育 培养造就大批工匠人才的提案》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重视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职业教育要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大国工匠,也要培养服务人民群众养老医护托幼等美好生活质量需求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为加强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六部门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各地也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加强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促进了政府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是一个重要的体制创新。

  教育部坚定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重点加大对县域内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整合力度,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渠道。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2号)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制定了职业院校评估标准,基本建立了职业院校督导评估制度。评估标准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匠精神培养、工匠文化建设等内容。同年,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并发布了职业院校国家评估报告。目前正在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职业院校评估。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放管服”要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完善,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形成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继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结构,解决好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和职业教育结构匹配度不高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组织研制以学生质量为核心的高职专业评估标准,适时开展高职专业评估工作,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改革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促进职业院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关于互惠双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目标原则、实施主体、合作形式、促进措施和监督检查等,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形成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组合拳”。上海、河南、湖南、广西、宁波等地也颁布了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二是提升行业指导能力。建立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汇聚各方面专家3000多人,联合行业举办产教对话活动累计70多次,会同农业、交通、供销、机械、有色金属、物流、水利等行业部门和组织,联合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或分类制订专项政策。三是推动校企联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享师资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共担学生就业。2015年起,教育部分两批布局了36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600多个专业点、5万余名学生(学徒),初步形成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格局。切实提高了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解决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两张皮”的问题。四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全国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集团,吸引约3万家企业参与,覆盖了近70%的职业院校。五是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所有赛项全部由行业组织牵头设计,企业全面参与,2018年由37家单位主办,设有23个赛区、82个赛项,逾万人参赛。

  下一步,教育部将围绕贯彻落实国办《意见》和六部门《办法》,研究制定推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意见。开展大样本试点试验,推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优秀案例,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行业指导的跨区域大型职业教育集团。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总结宣传典型案例。加强行指委建设,深入开展产教对话活动,指导建设一批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启动职业教育新一轮试点工作。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沟通,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技能培养。

  三、关于通过统一思想和课程开发,促使教师和学生践行工匠精神

  为落实中央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将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融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改进职业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教材建设,加强价值引导、提升文化素养、融入职业元素,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培养。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教职成〔2015〕10号),对各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结构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二是推进工匠文化进教材、进头脑。《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2〕9号)明确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十二五”期间,建设并公布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7349种,其中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368种、专业课教材6000种,中职专业课教材981种。三是推动行业积极指导参与职业教育。2017年,第二届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内设工匠精神培育专门委员会等5个机构,大力推进“大国工匠进校园”“产业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系列教材编写工作,举办“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 共育时代工匠’论坛”,弘扬优秀产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现代职业教育深入融合、协同发展。四是研究制定制造业培育工匠精神行动指南,指导企业将工匠精神、工匠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引导企业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企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竞争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发布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工匠精神培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订工作,明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感谢您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7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