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3951号(社会管理类355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298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提案》收悉,经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教育部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国家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促进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

  一、完善顶层设计,修订《职业教育法》

  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指导、推动和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依法治教提供了基本制度支撑。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素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完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需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作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十一届和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列入立法规划。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2016年初,教育部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草稿,并征求了国务院各部门及地方的意见。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再次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全力配合全国人大工作,继续完善修订案有关条文,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内容,全面准确反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新要求,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我们将开展新一轮职业教育试点试验等,指导地方用好立法权,加强制度标准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二、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形成育人制度

  一是融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在各专业培养目标中都有“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6〕46号)和《关于〈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教行指委办函〔2017〕5号)都明确指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结构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并在《专业教学标准体例框架及编写要求》的“培养规格”部分专门列出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二是推进工匠文化进教材、进头脑。《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2〕9号)明确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十二五”期间,建设公布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7349种,其中高职6368种(公共基础课教材368种、专业课教材6000种),中职专业课教材981种。注重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如《零件数控车床加工》等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到学习评价验收全过程融入职业素养有关内容;《西式面点制作》等专门设置章节,讲授职业道德有关内容。

  三是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落实有关要求。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将“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列为主要任务,提出要“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把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融入到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中,建立健全工匠文化传承创新和育人机制,引导学校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

  三、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借鉴西方学徒制经验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推行的一项试验,以校企双重主体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为保证,以岗位成才为路径,是一种全新的深层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2015年起,教育部分三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7万余名学生(学徒)。试点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谋划,按照牵头单位性质分为地市级政府牵头、行业牵头、企业牵头、职业院校牵头四种类型,鼓励创新机制、先行先试,切实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两张皮”的问题。已布局的试点中,政府牵头的20个,重点探索地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行业牵头的18个,侧重开发规范和保证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各类标准;企业牵头的17个,重点探索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运作方式和激励机制;院校牵头的503个,重点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分类推进试点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在政策、保障、模式、机制、标准等多个方面已实现了点上的突破。

  下一步,将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2019年前完成首批试点验收并对第二批试点进行年检,通过梳理成果、推广经验,优化政策供给、推进双主体育人,把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推向深入,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

  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乡村振兴

  一是推进实施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2016年,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发挥教育系统教育资源优势和工会系统组织动员优势,两方携手共同加强农民工学历继续教育。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使每一位农民工都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能够通过学习免费开放课程提升自身素质与从业能力。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8个省市印发了实施细则,有21个省市近300所高校参与其中,农民工学历继续教育招生总数逾100万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共计61万人次。

  二是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深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3〕1号),决定利用五年时间创建300个国家级农村职成教育示范县。按照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自愿申报-省市评估-入围创建的工作程序,目前已经遴选了五批261个县(市、区)入围创建名单,确定创建合格三批159个县(市、区)。我们指导各省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标准,提出省内自我示范、全国相互示范的工作要求,组织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做了多次交流活动,共同开发了示范县展示与交流平台,已入围的县在职业学校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

  三是引导鼓励支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要求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农民工也是其中的重要教育培训对象,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4〕1号),以坚持服务产业、农学结合、实用开放、方便农民、科学规范为制定原则,在培养目标、基本学制、专业类别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2015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5〕3号),支持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条件和教师人才优势积极承接行业企业委托的农民工专项培训,广泛开展立足岗位的技术技能培训。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支持和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成人学校开放教育资源,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开展各类面向农民工和农民的教育培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五、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设立为“职业教育活动周”,自2015年始已连续举办四届。活动周期间,各地通过“开放校园、开放企业、开放院所、开放赛场”等形式,使社会各界深入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教育、共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近距离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先争优的劳模精神。2018年活动周以“职教改革四十年,产教融合育工匠”为主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出席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并讲话。

  二是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由教育部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有关行业、人民团体、学术团体和地方共同举办,是一项公益性、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综合技能竞赛活动。大赛是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竞赛内容中更加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比赛选手技艺更加精益求精、操作更加严谨规范,同时强化创新创意综合能力考核,注重团队合作和细节过程,将更多工匠素养纳入考核范围。大赛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一届,累计获奖人数超过5万,其中有的获奖者已经成为全国各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技艺大师和大国工匠。

  三是开展“劳模、大国工匠进职校”活动。教育部会同全国总工会等部门,自2010年以来,指导各地各校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各行业领域技术专家、领军人物走进职业院校,以开展先进事迹报告、学习劳动模范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设立大师工作室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领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在与劳模和工匠的交流学习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收获成功。

  四是不断提高技术工人待遇。2018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以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为重点支持对象,通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励广大技术工人提升技能水平,对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全面宣传。广泛利用多种渠道营造育人氛围,鼓励和引导各类媒体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作有力度、有深度、有维度的宣传报道,深入宣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成就,宣传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进模范人物和事迹,宣传职业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进活动育人,打造更多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选择正确的努力方向,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社会道德的良好品质,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成就更多“大国工匠”。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7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