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字〔2019〕164号
您提出的“关于继续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和试点两元制职业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现答复如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作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举措,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一、关于塑造“劳动关荣、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
一是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设立为“职业教育活动周”,自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活动周期间,各地通过“开放校园、开放企业、开放院所、开放赛场”等形式,使社会各界深入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教育、共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近距离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先争优的劳模精神。
二是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由教育部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有关行业、人民团体、学术团体和地方共同举办,是一项公益性、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综合技能竞赛活动。大赛是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竞赛内容中更加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比赛选手技艺更加精益求精、操作更加严谨规范,同时强化创新创意综合能力考核,注重团队合作和细节过程,将更多工匠素养纳入考核范围。大赛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二届,累计获奖人数超过5万,其中有的获奖者已经成为全国各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技艺大师和大国工匠。
三是开展“劳模、大国工匠进职校”活动。教育部会同全国总工会等部门,自2010年以来,指导各地各校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各行业领域技术专家、领军人物走进职业院校,以开展先进事迹报告、学习劳动模范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设立大师工作室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领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在与劳模和工匠的交流学习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收获成功。
四是不断提高技术工人待遇。2018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中办发〔2018〕16号),以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为重点支持对象,通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励广大技术工人提升技能水平,对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全面宣传。广泛利用多种渠道营造育人氛围,鼓励和引导各类媒体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作有力度、有深度、有维度的宣传报道,深入宣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成就,宣传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进模范人物和事迹,宣传职业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进活动育人,打造更多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选择正确的努力方向,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社会道德的良好品质,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成就更多“大国工匠”。
二、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培育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决策部署,教育部通过健全职业院校教师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选聘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等举措,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规模不断扩大,“双师”素质持续提升,“双师”结构逐步优化,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是健全职教特色的教师管理制度。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师〔2012〕14号)、《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教师〔2016〕3号)、《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3〕12号)、《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2015〕2号)等文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教师〔2018〕13号)等项目,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表彰项目中,向职业院校教师予以倾斜。
二是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建设。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的本科院校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每年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2.4万人。由同济大学等高校牵头,实施10个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综合改革项目,建设23门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支持北京理工大学等50多所高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试点工作。
三是开展“双师型”教师国家级培训。实施新一周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18年中央财政投入13.5亿元,设置300多个专业培训项目,累计组织14.4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
四是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截至2018年,各地省级财政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兼职教师聘用,累计投入8.2亿元,支持中高等职业院校1.6万个专业点聘请4.4万名兼职教师,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关于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近年来,教育部借鉴“双元制”优点,狠抓教学、教材、教师改革。一是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和教材,倡导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二是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落实好国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三是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加大财政引导力度,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四是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抓培养,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专业建设;一方面抓培训,组织选派骨干教师海外研修,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
下一步,拟开展调研并召开现场会,推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把中国本土化改造工作做好做实。
四、关于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河南省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经过2008到2012年的5年建设期,具备了较好的工作基础,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近日,国办印发通报对河南省等6个2018年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进行重点激励,明确把河南省优先纳入2019年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指导河南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借鉴“双元制”优点,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开展1+X证书(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等,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
五、关于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
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依法治教提供了基本制度支撑。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素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完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需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作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十一届和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列入立法规划。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2016年初,教育部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草稿,并征求了国务院各部门及地方的意见。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再次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项目。
下一步,教育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全力配合全国人大工作,继续完善修订案有关条文,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内容,全面准确反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新要求,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教育部将开展新一轮职业教育试点试验等,指导地方用好立法权,加强制度标准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