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成提案〔2020〕1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指示、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职业教育作为中药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类型,为加大中药材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中药材传承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是实施高职百万扩招,加大中药材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高职百万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央交给职业教育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重大机遇。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教育部制定了《2020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方案》,完善工作调度机制,将中药材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家高职扩招百万计划,补齐中药材人才短板,进一步扩大中药材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二是规范专业设置,中药材人才培养层次更加优化。对接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规范中药材专业设置,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设有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药学、中草药栽培技术和中职中医、中草药种植等专业,覆盖中医健康、中药种植、中药炮制等领域。2019年,中职中医专业布点31个,高职中医类专业布点251个、中药类专业布点201个,2020年新增设21个中医学、针灸推拿等中医类国控高职专业点,中药材人才培养层次更加优化。
三是启动“双高计划”,打造中药材人才培养高地。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函〔2019〕14号),启动实施“双高计划”建设工作,遴选6所高职院校设置的中医药类专业群纳入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通过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将高职院校中药材专业建设上升到质量提升、特色发展和品牌突出的战略高度,引导高职院校准确定位中药材专业建设,凝聚办学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培养高水平中药材专业人才。
四是丰富教学资源,促进优质中药材资源共建共享。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通过启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优质教学资源库扩大中药材人员能力培训和提升。目前,已有4个高职院校联合建成中药学、药学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促进了高效课堂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中药材专业跨地区共享优质资源,服务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有效推动了中药材人员的能力提升。
五是完善教学标准,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更加健全。国家层面,发布高职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药学、中药生产与加工和中职中草药种植等专业教学标准,印发《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推动院校贯彻落实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行业层面,依托中医药行指委等组织,宣贯相关专业教学标准,指导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课程、师资等建设。学校层面,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自主设立中医药 类专业、课程等发展指标,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中药材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行动纲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以高职百万扩招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更广大青年群体提供更多的中药材职业教育学习机会。
二是持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施“双高计划”为重要抓手,通过建立持续支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发展的机制,推动职业教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突出类型特征、强化内涵建设,推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为实施中医名师计划、造就新一代青年名中医提供支撑。
三是动态修订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开展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动态调整工作,面向中医药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和新规范,更新专业目录名称及内涵。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修订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将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等课程设为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以培养更多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引导职业院校开设高职中草药栽培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和中职中草药种植等专业,继续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遴选中医药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培训中医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20年7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