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成建议〔2020〕181号
您提出的“关于破解难题,助力制造业生存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推动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黄金期”,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总体水平进入了世界中上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目前,全国有职业院校1.15万所,开设近千个专业和10万个专业点,每年向社会输送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一、明确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近年来,教育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完善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多种招生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途径。以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重点改革学制、课程衔接体系和升学考试制度,使不同性格稟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的学生享有更多样的教育选择和更畅通的学业提升通道,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实施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解决您提到的“职业教育跟实际脱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主体作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全企业参与办学制度,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强调支持和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2019年,“职教20条”要求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目前,在全国职业院校中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的院校约占三成,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深化职业学校与地方园区产教协同。《意见》要求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提出,支持国家高新区以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实验设施、创新基地;支持园区内骨干企业等与高等学校共建共管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高端人才。三是深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见》要求,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明晰。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职教20条”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三、营造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良好氛围
近年来,教育部紧抓职业教育发展重要机遇,营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良好氛围,结合职业教育近期与中长期工作重点,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视点、广渠道的立体化大宣传格局,制定具有宏观布局和详细执行路径的宣传方案,从而达到准确完整传播政策精神、扭转公众认知、营造良好职业教育社会舆论的目的。一是策划实施重大政策及活动近、中、长期宣传。围绕贯彻落实“职教20条”,重点针对高职“双高计划”、高职扩招等,开展长期、固定、层层深入的宣传,包括传统媒体的政策解读、建立专题传播平台、持续汇总并宣传改革工作优秀案例和典型成果。二是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宣传优秀作品。组织制作系列微视频、纪录片、专题片、综艺节目、微电影、电视剧等。三是构建完成系统化的传播平台及渠道。在传统媒体方面,协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建设长效宣传机制。在网络媒体方面,协调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等研究开设职业教育网络专题栏目。在新媒体方面,开通“职教之音”微信公众号和“职教小微”抖音公众号。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调整高职招生计划分配和考试招生政策,逐步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完善宣传工作联动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宣传热度持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20年9月2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