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133号(教育类07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职成提案〔2020〕28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提案》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要求支持扶持非遗,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教育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以非遗保护传承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推动非遗相关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鼓励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

  教育部鼓励职业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专业目录,结合自身办学层次和定位,围绕需求按程序灵活自主设置相关专业。根据非遗保护传承人才产业需求,指导有关高职院校积极设置民族传统技艺、民族表演艺术等相关专业,指导有关中等职业学校积极设置民间传统工艺、民族音乐与舞蹈等相关专业。积极发挥示范专业点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教育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于2013年、2016年分两批发布了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共发布示范专业点162个,分布于144所职业院校。

  二、加强教学标准和课程建设

  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在2012年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的基础上,教育部联合行业修(制)订并发布了包括古建筑工程技术、陶瓷制造工艺等非遗相关专业在内的347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以及包括丝绸工艺、染整技术等在内的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职业院校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加深学生对非遗的了解。

  三、加强相关专业内涵建设

  一是启动非遗相关高水平专业群建设。2019年,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刺绣设计与工艺等3个非遗相关专业群被列入建设计划。

  二是建设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900万元,支持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21所职业院校建设“中华老字号”等22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其中2019年立项10个);建成各类线上资源28万条,注册用户54万人,其中社会学习者6万人,累计访问超过1.4亿人次,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互补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不仅为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提供信息化学习资源,还更多地为社会学习者提供免费、优质、丰富、实用,可以“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的资源。

  三是将非遗保护融入中职德育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职德育重要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有机融合。继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学习签署践行活动,以民族传统文化、非遗等为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第十五届“文明风采”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工匠精神、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融入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四、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2015年以来,教育部分三批布局了500多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其中湖北省荆州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西藏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等6家试点单位分别就民间传统工艺、民族传统技艺、民族工艺品制作等非遗相关专业与企业联合开展学徒培养。2019年,完成了现代学徒制第二批试点验收和第三批年检工作。

  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要求健全普通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机制,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以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为重点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建设 1000 个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1000

  个国家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六、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安排,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专业院校中学习知识、研讨技术、开展交流合作。2015-2019年,全国118所参与院校举办各类研培班758期,涉及传统工艺项目400余项,培训学员3.1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总覆盖人数超10万人次,其中大部分的学员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一批优秀学员成为了各地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呈现出“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人群的研培计划也为促进就业增收、助力精准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云南大学、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5所云南省高校举办了21期研培班,涉及剑川木雕、彝族刺绣、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滇剧等非遗项目,共培训学员900余名。随着社会发展,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一些仅限于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的非遗的传承方式产生了新的变化。部分非遗通过集体带徒、学校教育等得以更广泛的传承发展。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部署,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围绕非遗传承和保护人才培养要求,一是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进一步优化非遗相关专业布局,特别是引导鼓励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增设非遗技艺相关专业。二是指导职业院校持续加强非遗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建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丰富相关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三是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持续推进和推广现代学徒制工作,积极推进非遗相关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深度合作。四是持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院校培育并吸纳非遗传承人为职业教育教师。五是继续协助有关部门,推进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覆盖更多门类,惠及更多传承人群,切实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30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