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373号建议的答复

教职成建议〔2021〕227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现答复如下:

  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政策引领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10余个制度文件,作出系统部署,加强“知识教育、宣传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建设,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做出明确规定,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范围,指导推动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逐步建立起分管校长负责,德育工作教师为主体,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指导各地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落实“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的德育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要求各中职学校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推动学习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教育引导中职学生遵守“情趣健康,向善向美”“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共同约定。自2004年以来,持续组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坚持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以文化人,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全国3200余所中职学校开展了活动,中职学生近270万人次参与。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学校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咨询辅导等服务,为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或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作为试点重要内容,要求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高等院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建设,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心理专业教师,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危机干预等。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二、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指导各地各职业院校强化教育引导,将思政和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健康意识,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明确中职班主任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和援助的职责,帮助学生提高应对挫折、适应岗位、融入社会的能力。各地各校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设了心理咨询室等专门机构,配备了专兼职教师。

  原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制订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处理预案。高等院校要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稳定的心理危机干预联动协调机制。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如心理辅导室等)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加大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配置力度。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必要时开展心理干预等。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水平

  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模块,安排36学时,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等。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明确要求职业院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组织完成“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与遴选工作,公布《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态 幸福成长: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30余种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公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领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职)。

  四、加大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力度

  教育部着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长工作坊、家长沙龙、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以及家庭情景剧、亲子阅读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交流教育经验,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中小学和高校每年普遍开展“3·25”(善待我)、“5·25”(我爱我)、“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知识、提升意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每年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活动,指导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渠道,广泛开展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各类人群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指导各地鼓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校园、进社区等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义诊等活动,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干预,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 媒体和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指导各地各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配齐配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组建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推动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开展。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地各校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力度。

  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各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管理实施体系,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持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公共基础课程设置,选树和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领域优秀教材与课程供给。将指导各地各校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不断完善优化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关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会同教育部等部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总结、推广试点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经验,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26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