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成提案〔2021〕93号
您提出的《关于切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坚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的要求,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教育结构的需要。近年来,教育部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一是优化教育结构,落实基础性地位。教育部始终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将职普比列入政府教育工作考核指标和督导内容,坚持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不动摇,对职普比低于45%的省份按要求落实整改,推动落实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地位,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二是优化学校建设布局,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各地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加强省级统筹,建好办好一批县域职教中心,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个地(市、州、盟)原则上至少建设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截至2020年,全国已建成中等职业学校9896所,在校生1663.3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均衡发展,各地中等职业院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中职办学条件。2015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指导意见》(财教〔2015〕448号),要求各地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不断提高投入水平。中央财政积极引导各地建立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督促各级政府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按规定制定并落实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大大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办学条件薄弱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造力度。
四是实施质量提升计划,提升办学能力水平。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支持各地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办学水平,在优化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持续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2020年国家财政安排计划资金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4%,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全国已建成近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骨干学校建设标准,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学校等优质资源覆盖1/2以上的在校生。近十年来,累计为国家输送近7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五是建立学生资助制度,完善职教保障体系。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族地区学校就读学生和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其他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2019年国家设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2020年国家财政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553亿元,比上年增长9.6%,保障了各类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二、关于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职教20条”明确在保障教育合理投入的同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教育部始终坚持“推改革、促发展”的理念,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强化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教师队伍等关键环节的建设,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一是职业教育年总投入突破5000亿。2019年、2020年,财政部分别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237亿元、2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7%、8.4%,高于同期教育转移支付总体增幅;2020年,安排教育部本级预算2.59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35.5亿元,重点支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2019年全国职业教育总投入5019.35亿元,比上年增长8.56%,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3899.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4%。
二是项目拉动投入作用明显。国家“双高计划”预计带动地方财政投入234亿元;省级“双高计划”带动大量资源资金向职业教育聚集,达714亿元。高地建设所在省市通过项目经费、专项债等方式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例如山东落实首批地方债39亿元用于大型智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江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6个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甘肃投入4.5亿元支持优质中高职学校建设。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带动各方面投入总计超过3000亿元。
三是职业教育奖助学金制度全面建立。2019年6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首次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中职和高职奖助学金提标扩面,完善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为主,地方政府资助、学校和社会资助等为补充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目前,中职免学费、助学金覆盖面分别超过90%和40%,高职奖学金、助学金覆盖面分别达到30%和25%。
三、关于优化职业教育人才环境
职业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技能型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迈进中高端的重要力量。健全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氛围,让技能型人才受重视、得尊崇,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按照《公务员录用规定》和有关政策,报考公务员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调整,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最低可至高中、中专。招录机关根据队伍建设需要和职位要求,提出招考的职位、名额和报考资格条件,拟定录用计划。职业院校毕业生只要符合职位要求,就可以报考,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党政机关。近年来,吉林、广东、山东、贵州等省积极探索拓宽技能型人才报考公务员的渠道,有的规定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校或技师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招考时分别享受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相应待遇;有的规定具有省内常住户口的本省技师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可以报考乡镇机关公务员。这些政策增加了技能型人才报考公务员的机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十三五”期间遴选1500名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和交流研修。发布《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推动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实施,引导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印发《关于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81号),指导各地落实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政策。创新宣传形式,依托各类媒体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赛国赛金牌选手等高技能领军人才成长成才典型事迹进行深入宣传报道,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工作影响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职教20条”,坚持遵循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一是坚定发展和巩固好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中职教育学历的含金量。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全面核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在中职教育规模不降、资源不减的基础上,整合“空、小、散、弱”学校,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扩大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统筹制订人才分段式培养方案。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学、教法、教标建设,提高中职培养质量。加强中职阶段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为更高层次教育打好基础。
二是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教育部将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经费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逐步提高中、高职的生均拨款水平,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
三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教育部将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一,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中办发〔2018〕1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16号)等,不断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和发展空间,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待遇,鼓励企业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建立国家技术技能大师库,鼓励技术技能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并按规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第二,加大政策保障。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适时组织清理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第三,营造良好氛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对职业院校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的毕业生表彰奖励力度。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1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