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239号建议的答复

教职成建议〔2021〕61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中高职、大学教育阶段开展工学一体学分制教育考核模式的建议”收悉,经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职业教育进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特别是2021年以来,随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做好在校生实习和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开展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

  一是推进就业实习见习。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20〕5号),就推进高校学生就业实习见习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信息平台,汇集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岗位信息。各地高校要将实习作为促就业的重要渠道,加快完善就业实习管理制度,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建设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开发更多就业实习岗位,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

  二是优化就业服务指导。推动各地各高校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形式开展线上全覆盖的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2020年4月“24365就业公益直播课”开播以来,已累计举办54场,观看人次超过1.6亿。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简称就指委),设立农林、装备制造等19个分行业就指委,建立用人单位与高等学校沟通协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三是加强就业供需衔接。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科研助理、基层项目、社区治理等方面毕业生招录工作,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每年举办专场招聘会,指导各地各高校开展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招聘活动。

  二、深化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标准,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

  一是开展新工科建设。引领本科教育提质创新发展。全面布局组织创新,启动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推动工程教育组织模式创新、全方位深层次变革。理念研究持续深入,组织验收通过589项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织认定845项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2020年度共有阿里云、百度等333家企业提供项目12201项,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31.04亿元,含直接资金支持约4.04亿元;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北大、清华等72所高校建立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深化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协同创新。加速推进紧缺人才培养,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重型燃气轮机、病毒学、国土空间规划、储能技术领域等重点领域,协同相关部委加快自主可控的“高精尖缺”人才培养。

  二是打造双创大赛平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来自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77万大学生、375万个团队参赛,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组建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双创新锐大军,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风采,释放出“青年+创新创业”的无穷力量。6年来,大赛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广泛开展创新活动;孵化了一大批高质量创业项目,大赛以赛促创效果显著,据调查,赛后成立公司的项目中,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以上的融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和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三、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鼓励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鼓励职业学校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提出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及十二条具体举措,在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培养培训、考核评价、待遇保障以及兼职教师聘用等方面,完善人事招聘、编制配备等相关政策保障,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在标准要求、岗位设置、遴选聘任、专业发展、考核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健全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盘活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倾斜。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鼓励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推进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累计1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

  2019年,组织遴选102家企业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进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与职业院校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四、开展学分制改革和“学分银行”建设

  一是2019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明确“一般以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鼓励将学生取得的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已掌握的有关技术技能,按一定规则折算为学历教育相应学分。”二是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20〕9号),指导开展“学分银行”建设,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了含74个认证分中心(认证点),覆盖31个省市地区、23个行业,遍布城乡的学习成果认证服务体系。面向学习者开展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建立账户总数达700多万,累计存储学习成果约8万人次。三是推进国家资历框架研制工作。目前,通过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践研究等,已具有阶段性成果。据了解,辽宁在国家资历框架下,制定基于学分银行“认证单元”的学习成果转换规则,实现了“1”与“X”的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三教”改革。截至目前,已在5个证书领域、45所院校开展试点工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3个,融通课程84门、技能点856个,首批试点学生通过书证融通的课程进行成果转换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四是启动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账户建立和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的实践,为31个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2184所院校、73家培训评价组织建立了业务管理账号,为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并通过考试的15.41万名学生建立了学分银行个人学习账号,证书成果存入学分银行。五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指导技工院校推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工种)对接,结合学校教学过程和结果考核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五、高质量开展实施高职扩招工作

  高职扩招是积极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经济形势的战略举措,对保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教育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据统计,2020年全国高职共招生570.61万人,与2018年相比,高职招生增加157.44万人。2021年,在2019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基础上,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9号),就2021年高职扩招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是严格招生考试。严格落实“质量型扩招”要求,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大力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加强对各类生源职业技能测试的考核。严格报名资格审核,加大对中介机构违规组织生源报考的打击力度。二是狠抓教学质量。要求各地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20号)。对打造能够胜任面向不同生源实施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进行了工作部署。严格执行“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多元评价,严把教学质量关。三是做好就业工作,指导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多渠道做好高职扩招毕业生就业工作,优先支持贫困毕业生求职就业,支持毕业生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四是改善办学条件。要求各地摸清办学家底,将改善办学条件纳入当地“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基建规划中。完善职业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积极引导、鼓励相关行业和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职业院校发展。

  六、开展“双元”育人培养模式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遴选公布中航、中铁集团等102家企业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公布创新团队实质性合作企业2800余家,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自2015年以来,分三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每年惠及9万余学生(学徒),参与企业2200多家,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

  七、下一步工作考虑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一是优化升级毕业生就业服务,创新“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开展云招聘、云管理、云签约。充分发挥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平台作用,积极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及“24365校园招聘服务”百日招聘行动,推动毕业生用好“24365”平台。实施“24365岗位精选计划”,努力向高校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组织高校师生深入重要行业、重点领域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认真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学生发放实习奖学金。

  二是持续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升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良好局面。

  三是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继续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项目,依托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发挥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作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培养和造就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扩招后教育教学新要求,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省级、地(市)级、校级教师培训体系,推动教师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改革方法与手段,增强适应和解决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新情况、新要求的能力。

  四是教育部将指导有关省份,制定学习成果转换办法,推进本地区有关院校间的学分银行学分互认。鼓励探索针对相同或相近专业,将有关学生所持有在学分银行认定的X证书,作为学生参加中高职衔接转段等考试环节的学业水平参考或部分技能考核模块成绩。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在更多领域和地区间的应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继续深化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指导做好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探索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1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