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926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字〔2019〕70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议”收悉,经商司法部,现答复如下:

  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遵法守法习惯。近年来,教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高度重视推进青少年学生宪法和法治宣传教育,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具体如下。

  一是注重统筹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坚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深入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政法〔2016〕13号),切实推进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进一步强化法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完善中小学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发挥课程教育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里面的主渠道的作用。2017年修订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法治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必修课程部分设置了“政治与法治”模块,在选择性必修课程部分设置了“法律与生活”模块,在选修课程部分设置了“法官与律师”模块。研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专门推荐了“走进立法、司法机关”“做普法志愿者”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强化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意识。

  二是编写法治专册,完善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体系。2017年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已投入使用。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为集中体现法治教育,在小学段和初中段还编写了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各一册),分别安排在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和初中八年级下学期的德育课程中。推动各地各校将学生法治知识学习情况纳入考试评价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高考。2019年,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进一步提出,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评价。同时,推动高校认真落实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和细化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融入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专家组织作用,积极推动法治理论最新研究成果、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进课堂、进教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三是推进法治培训,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法治素养。深入实施教育系统“七五”普法规划,将法治教育骨干教师专项培训纳入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在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将法治教育作为必修内容。组织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目前已培训1000余名“种子教师”。健全考核评价,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加强对法治知识的考察。同时,注重发挥地方积极性,与有关省市和高校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此外,不断提高兼职法治教育队伍建设,继续与最高检等部门合作为中小学聘请法治副校长,鼓励引导高等学校法律专业师生、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工作者等加入教育普法志愿者、法治辅导员队伍。

  四是加大改革创新,不断丰富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自2016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通过主题演讲、中小学生知识竞赛和“12.4”国家宪法日晨读活动等形式,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实施《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教政法〔2016〕16号),切实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法治资源教室建设,运用知识讲授、体验教学、实践模拟、现场观摩、动漫、戏剧、微电影等多种方式,为青少年提供参与性、体验性、实践性教育。以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资源、法治知识网络大赛等形式提供丰富的法治学习资源。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坚持以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渠道,从教材、课程、师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支持保障,同时不断丰富法治教育形式,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中小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9年9月25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