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563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字〔2019〕113号

  您提出的“关于制定质量教育法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质量教育。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质量教育,开展质量主题实践活动。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质量人才培养的主体,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教育网络。

  目前,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包括了质量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质量教育相关内容主要纳入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如: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引导学生购买商品时要关注产品有无质量检验合格证、商标、生产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有效期。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引导学生了解食品质量与健康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质量的基本知识,学会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质量等,不购买无质量保证的食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养成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形成质量意识。必修课程“技术与设计”通过技术设计过程、工艺及方案实现、技术交流与评价等单元内容,让学生深刻领会技术与质量的密切关系。选择性必修课程工程设计基础,让学生结合工程实践,学习工程管理中的时间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评估等内容,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了解质量控制和改进的方法。此外,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中,均关注质量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参与多种职业体验活动,养成负责任的态度,体验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推荐一系列创意物化主题活动,如陶艺、手工、木工、金属材料加工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技能,养成严谨的制作态度,具备质量意识。

  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部支持鼓励高校开设质量教育相关专业。目前,全国有24所高校开设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培养了一批相关领域高素质专门人才。为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规范本科专业设置工作,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对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高校可自主申请设置,由教育部审批。其中高校设置申请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要明确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需对新专业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专业名称规范性进行论证,经高校申报,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符合相关条件后予以设置。加强质量教育相关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涵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对各专业类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是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其中,工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适用于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对办好相关本科专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支持鼓励高校开设质量教育相关课程。目前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了“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学”等课程,面向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学习,推动相关课程建设和知识普及。

  在职业教育阶段,我部积极指导、推动职业院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院校设置;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加强质量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我国早日成为质量强国和人才强国。您提出的建议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将在工作中积极予以吸收。是否要制定专门的质量教育法,我们将根据立法机关的规划、安排,开展相关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5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