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211号建议的答复

教政法建议〔2020〕72号

  您提出的“关于出台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开展大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是培养学生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和应急避险能力,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多次发文就公共安全教育提出要求。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学校安全教育机制,着力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2017年12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布《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活动基本规范》,要求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明确了“七进”标准和内容。2020年5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印发《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方案》,明确要加强公众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近几年,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公共安全教育,将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一、深入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建设

  推动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融入中小学德育、体育与健康以及初中生物、化学、地理等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相关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明确公共安全教育的具体要求,着力提升公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中小学阶段,指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有关公共安全的常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等。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发建设《公共安全管理》《安全防范技术应用》《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等百余门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在开放课程平台上供学生使用。

  二、着力提升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能力

  创新教育形式,不断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制定发布相关通知,就疫情防护、校园及周边安全、水上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和居家安全等问题进行专门部署。开展公共安全主题教育,以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交通安全日等为契机,通过知识竞赛、观看专题片、主题班会、知识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门教育活动。加强相关综合实践活动,将安全使用与维护家用电器、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食品安全状况调查等内容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安全素养。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制定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预防预警、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保障措施、奖惩等内容,并就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开展应急演练的次数与时间等提出具体要求。着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法治资源教室建设,将公共安全相关法治实践作为重点内容,推广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公共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系统推进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

  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家安全教育与公共安全教育、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教育,结合教育系统实际情况,依法依规全面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制定发布《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就教育系统国家安全教育作出整体安排,着力构建完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开发国家安全教育教材,改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活动等。以国家安全日为契机,指导各地各高校加大宣传力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线上活动为主的方式,多途径开展主题相关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国家安全法治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探索实施健康副校长制度

  强化联防联控,通过选聘医务工作者担任“健康副校长”,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加强选聘配备,指导部分地方遴选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医疗卫生骨干担任学校健康副校长。明确工作职责,由健康副校长督促指导学校依法落实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协调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联防联控,加强公共卫生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等。健全保障机制,采取设立经费、开展培训、严格考核等多项举措,加强健康副校长队伍建设,组织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系统研究。

  关于您提到“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条款”的建议,现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就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应急知识教育等工作作出了相关规定。如果全国人大将其列入修法计划,教育部将积极配合研究推动相关修法工作。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公共安全教育的部署要求,坚持以学生安全发展为本,进一步推动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确保大中小学生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长。

  您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吸收。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3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