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165号建议的答复

教政法建议〔2021〕194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用艺术点亮希望,推动青少年普及《民法典》的建议”收悉。经商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供安全法治保障。

  一是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把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作为重大任务,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使教师待遇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督促各地各校贯彻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细化制度实施,把准则要求转化为教师行为指南和禁行底线。振兴教师教育,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助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进一步提高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数量。支持乡村和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计划”“三区”人才计划,为贫困艰苦地区中小学输送更多优秀大学生,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合理安排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原则要求、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切实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课堂普法主渠道作用,自2016年起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统编统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在高中思政课专设法治教学模块,中职学校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推动高校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强化相关内容在学校法治教育中内容占比,推动在教材中及时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等学习内容和要求。将法治内容纳入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把学生遵纪守法表现记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涵,将必要法律常识纳入不同阶段学生学业评价范畴。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持续开展全国学生学讲宪法系列活动,通过在线学习、实践行动计划、主题演讲、宪法课堂、宪法晨读等形式,强化相关知识宣传, 2020年,全国有8900多万名学生通过网上法治学习测评成为“宪法小卫士”,36万所学校7200余万名师生参与了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

  三是认真做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等,明确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基本标准和重点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把师资入口关,选聘具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背景或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成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每年组织召开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现场会,通过专题培训、研讨班、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水平。加强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通过实施专项督查、推动心理健康测评等,不断增强危机预防和干预能力。研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完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测评工作,加强分析研判,深化对策研究。推动高校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逐步完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网络谈心、24小时心理热线等多层次心理咨询模式。

  四是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加强沟通协作,推进统筹整合社会普法资源,不断健全青少年教育协同工作机制。重视推进家庭普法,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妇字〔2019〕27号),明确将培养儿童法治观念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等选聘干部担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结合生活实践、典型案例等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配合部分行业部门,利用国防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等契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为有效遏制校园欺凌暴力现象,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先后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6〕6号)《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明确了学生欺凌的判定标准、预防措施、处置程序、惩戒措施、各部门和学校具体职责分工等,建立了培训、考评、问责处理、依法治理等长效机制。

  你们的建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借鉴。下一步,教育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起草实施,扎实工作,奋力进取,会同相关部门深化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1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