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1770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301号

  您提出的“关于义务职业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德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30日在考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时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2018年5月2日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从改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等多方面入手,学生德育工作呈现新面貌。2017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做出系统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学生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

  但是,也应当清醒的看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下一步,需要从加强观念引导、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创新德育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履行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共同使命。

  二、关于中小学生“减负”

  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是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成长。2018年2月起,在前期深入调研基础上,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开展专项治理。2018年2月和3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教基厅〔2018〕3号)《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18〕13号),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以及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

  二是加大监管力度。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启动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并面向社会公布了治理方案。如:上海市健全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综合监管机制,形成巡查发现、归口受理、分派协调、违法查处等各环节分工负责机制;成都市在门户网站发布“民办教育电子地图”,专设“公告栏”“曝光台”,联合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教育消费预警,公告校外培训机构年检不合格名单和暂缓年检名单,建立全市民办教育学校黑名单和白名单。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2018年3月,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召开面向主要培训机构负责人的座谈会,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的政策解读,推进行业自律。4月9日,来自全国的160家校外培训机构在河南郑州共同签署了《自律公约》,承诺依法、诚信、规范办学。下一步,将继续推动《自律公约》在全国更大范围内签署和落实,在行业内形成强大声势。

  四是着力建立“减负”长效机制。按照“标本兼治、内外联动、堵疏结合、积极稳妥”的工作思路,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样化需求。在开展专项治理的同时,同步研究制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加快推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

  中小学生“减负”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改革任务。下一步,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将持续深入抓好这项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重要工作,引导全社会形成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正确认识,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发力,共同做好减负工作。

  三、关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明确规定“鼓励各地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校企合作。鼓励各地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建设或支持企业、学校建设公共性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研发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等公共服务项目。按工地落实财税、用地等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

  二是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遴选了两批共368家单位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人才培养。推动校企联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享师资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共担学生就业,指导组建了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联盟等协作组织。

  三是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税法已包括支持产学研结合的相关优惠政策,如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即明确企业委托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并计算加计扣除;企业合作共同研发的项目,由合作各方就自身实际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计算加计扣除。因此,企业发生的聘用职业学校的实习生等发生的成本费用,可依法在税前扣除。

  四是提高技术工人待遇。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中办发〔2018〕16号),以高技能领军人才为重点支持对象,通过加强服务保障、提高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发挥技术创新等措施,激励广大技术工人提升技能水平,推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针对工资收入等技术工人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建立企业技术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探索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举措。

  通过系列措施,职业教育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某些行业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但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社会尤其是大型企业缺乏办职业教育的动力,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突出问题。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会同各相关部门,深入研究社会力量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渠道、路径、办法和激励措施。

  四、关于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坚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一是实施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新闻传播、法学、医学、农林、工程、教师等教育领域协同育人,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计划覆盖1000多所高校,惠及140余万名学生。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提高相关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全国性在线课程平台上线65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选修课,开设相关课程达23000余门。建设了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各地各高校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超过1万个。成功举办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中2017年第三届大赛共有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的2257所高校参赛,团队报名项目37万个、参与学生150万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鼓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三是加强实践育人,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提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专业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

  四是实施科教协同计划,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本领。参与计划的高校近350所、科研院所近120家,已经覆盖到全国所有省市,每年从该计划中受益学生数超过16万人次。50所高校和59家科研院所正式签署“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协议,开展了117个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高校与科研院所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着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9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