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7979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303号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问题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收到您的建议后,我部高度重视,由综合改革司牵头,会同政策法规司、发展规划司、高等教育司、高校学生司、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等部内相关司局,对建议里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研究,并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行了沟通,现将有关情况向您汇报。1995年以来,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一批高校和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应该看到,在重点建设中,也衍生了身份固化、竞争缺失、活力不足等弊端。长期以来,一些用人单位在招揽人才时,特意使用“985”“211”作为标签,带来了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破坏了公平就业的环境。

  为纠正这一问题,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3〕5号),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的监管,加强对用人单位资质、招聘信息的核查,切实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规定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招聘活动,要严格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近年来,教育部每年都针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印发专门通知,严禁高校发布带有歧视性内容的招聘信息,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确保校园招聘活动公平、安全、有序。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受就业压力、招聘成本、行业自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在教育系统内外,仍有一些单位将学生“出身”学校作为遴选人才的先决条件。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治本,也要治标,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下一步,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内涵发展。

  一是改革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机制。在总结“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经验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对我国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作出新的制度设计,着力克服社会诟病的固化封闭、缺少竞争活力等问题。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采取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对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着力打破身份固化以及按学校身份投入资源的模式。2017年9月,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465个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对入选高校和学科,将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建设成效,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及建设范围。

  二是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采取示范引领方式,在全国重点支持100所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促进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在应用型高校设置标准、拨款方式、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为全面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积累经验。

  三是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教育部正在研究编制《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扶优扶强扶特,努力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加快研究出台鼓励引导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建设一批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示范性高职学校。

  四是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完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多方共建、学校对口支援等措施,持续改善中西部办学条件,使中西部地区拥有更多、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通过部省合建方式,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重点支持建设1所高水平大学,整体带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五是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加快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基于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拨款标准、质量评估、人事管理、监测评价等管理制度,构建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避免同质化倾向。

  二、配合相关部门研究立法修法问题,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招聘监管。

  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就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立法部门,做好《反就业歧视法》的论证、研究和准备工作。同时,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宣传和监督工作,指导各地各校落实就业相关规定,加大对校园招聘活动的督导检查力度,对贴标签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9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