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首先,向受到表彰的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全国R&D资源清查优秀集体、先进集体、优秀个人、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兢兢业业、开拓进取,不断探索高校科技管理的新机制、新举措,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凝聚了你们的心血和汗水。这次受到表彰的121个集体和255名个人,是近年来高校科研管理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技、教育方针政策,在组织高校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涌现出来的众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代表,希望你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深入学习、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团结和带领全国高校的科技人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开创高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下面,我就高校科技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高校科技发展趋势
从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一定要掌握科技发展趋势,特别是高校科技发展的趋势。我国高校科技工作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七五”、“八五”重点建设,特别是“九五”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呈现出这样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高校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经过二十年,特别是近几年,这一发展在加快。高校的科研经费从1996年的47亿增长到2000年的142亿,每年平均增长20%,特别是1999年到2000年增长30%多,2000年到2001年的增长预计也将达30%左右。高校的经费中纵向经费约占一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面上项目高校占70%;重点项目高校大体占一半。“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高校占50%以上。这说明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校的科研正在由游击队向正规军、方面军向主力军发展。也说明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越来越落到高校的身上。这反映出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和队伍的建设正在接近国际上的惯例和做法,这方面的管理趋向成熟。
第二,我国高校正在逐步形成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学校。我国实现国家目标的项目和科研机构明显向有较高水平的50--60所大学集中。2000年科研经费超2亿的高校有16所;超1亿的有39所。全国高校科技经费140多亿的60%集中在这50多所高校中。这50多所高校占2000年本科高校600所的十分之一。80%的博士生在这些学校培养。这些学校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在一比三左右。在美国,除社区大学外,有本科大学1600多所,其中可授博士学位的400多所,授硕士学位的600多所,研究型大学120多所。在我国本科大学600所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260余所,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不到500所。研究型大学和美国不大好比。但总的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是按同样方向在发展,是一种客观的趋势。当然可能有些学校认为这一结构是在计划体制下由政府投入形成的,不完全公平,但毕竟是我国长期建设所形成的一种客观结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以后会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
第三,高校的科研和社会结合更加紧密,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尤其是地方大学,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包括中央部委的大学现在也越来越多地为地方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点可从横向经费的增长幅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数据看出发展趋势。
第四,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更加趋向于“二元化”,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共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科技活动现在逐渐成为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过去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后来改革,把课堂教学和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逐渐成为通过教学活动加科技活动来培养人才。这个趋势反映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快进行创新活动,到企业能为企业创新作贡献,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一个是高校多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二个层次,研究生数量增加比较快,他们的培养更加离不开科研活动。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一直是一个讨论中的问题。对一个教师来说,科技活动多了确实会影响教学工作,但从学校整体上看,科技活动和教学活动应当是统一的,都是要对人才培养起作用。所以现在要讨论的是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好。
科研处长也要关心教学,本科是一个学校的基础,学校的声誉和办学水平主要看本科教育。高校扩招后,办学的条件均有所下降,现在正在加紧建设,要尽快改变这种较低的办学条件。要办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这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我国如不在一定时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国家的发展就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各地区也是这样,如果有一两所国际性高水平大学,对地区的发展绝对是有带动作用的。办学要有预见性。各省市现在感到人才的制约,都很着急。作为教育部门应有超前考虑。关于师生比,扩招前是1∶13-14;扩招后地方院校平均达1∶16.1;中央部委属高校为1∶15.9,平均1∶16。而中央部委属高校的科研工作量大体是地方高校的5倍左右,有的甚至是10倍,教学任务是差不多的,科研工作过重,这必然影响到本科教学。所以科研工作量比较大的高校师生比不宜太高。
二、高校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危险倾向
与科研机构相比我们的一些优势大家都很清楚,如学科综合、人才集中、新生力量不断、学术比较自由和宽松。但要看到我们的问题。高校科技有四难:
(1)队伍整合难。不同的系,或一个系不同教研室要共同攻一个项目,把队伍整合起来往往比较困难。
(2)资源共享难。重复投资,设备利用率低。
(3)筹集自由研究经费难。国家有关部门现在以项目竞争方式拨款,这是个改革。但是所有项目都以竞争方式,会影响一些原创性的工作。如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同行去评。你的一个想法、创意,要5位同行认可,难免有一些原创性工作被压制。所以除了以竞争方式为主外,应该有些经费给单位,给一些比较强的单位,使其能自主地、自由地去支持一些人。看准的人,扶植他。对这些人只看他事后做出什么,而不要事前评他要做什么。
(4)重大成果产生难、转化难。转化还有个投入问题。
另外还有三个危险倾向:(1)学术有浮躁的倾向,急功近利,愿做短平快的项目,不愿做长期的、基础性的项目。(2)学术腐败抬头。在各种评审中,不是凭实力,不是凭扎实的学科建设、科研队伍的整合与建设、人才的聚集和培养,而是靠走关系,跑主管部门。甚至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3)学术造假。现在抄袭有上升的趋势。这决不是小事,要下大力气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高校科研工作的思路
教育部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有如下的思路: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开发,推动成果转化,规范产业管理。
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组织管理体制,注重特色,促进交叉,整顿学风,分类指导。注重特色这点非常重要,地方大学,包括部委属大学都要有特色。地方大学以本科为主,在学科建设中要有自己的特色。要重视学科交叉,学科交叉容易产生新的生长点。教育部对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地区采取分类指导,不一刀切。还要注意从投入上、政策上把点(学科等)线(跨系、校)面(整个学校、地区)统筹考虑。充分发挥高校的巨大人才优势和学科综合优势,着力提高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逐步推进形成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使我国高校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现在我们需要认真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
第一,高校应有怎样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既有利于大学宽松的、自由的研究环境,又有利于队伍的整合和学科的交叉,能产生新的生长点。要考虑是不是高校现在这种科研处的管理方式就可以,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如何来整合队伍,如何来组织一些重大的项目。把各种力量组合在一起,用什么杠杆来实现。
首先要有经费,如果争取到自由研究经费,一定要由学校统筹,支持具体的创新性人才,这种人才学校科技管理部门是清楚的。在管理上、竞争体制上怎么形成,各个学校可以有各自的做法。
第二,如何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来推动资源共享,形成高水平的教育和科技平台。这方面教育部科技司和各校已做了大量工作。
第三,是如何客观、公正、合理地来评价一所大学的科技实力。通过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能会导向混乱。当然每一种评价指标都有两面性,比如发表科研论文,把发表在SCI的论文作为一项指标。没有这项指标也不合适,因为它是成果产出的一部分。学校规定晋升职称时要有发表在SCI、EI的论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一来有些人为了达到要求,晋升职称,把一篇文章拆成几篇,或者为了快出文章,铤而走险,剽窃抄袭。如何评价出真正的质量和水平是有难度的。
现在有些高校对自己提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研究型。办学目标一定要定位合适,研究型不是随便可提的,它是有客观评价指标的。一流大学是在一定评价指标体系下的相对性的排名,而研究型大学是一种类型,它有一个相对绝对的评价指标,结合国外情况,评价指标大体上有这样几个:
1、科技活动经费对学校运行的贡献,能与教育拨款相当。这里指科技经费能对学校运行作出贡献,能转化为学校固定资产和一定人员费的部分,一般约占科技经费的30%。研究生的经费一部分也可算在这里。另外纵向经费要和横向经费相当;
2、教师的工作量,科研与教学大致相当。学校统计时折合成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人员大体相当;
3、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大致在1∶3左右。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这一比例平均为1∶2;
4、科技成果产出,达到一定数量。具体指标可再定。
对于普通本科高校来说,没有科研是不能想象的,所以最终可能都会发展成硕士授予单位。国家规划到2005年,全国本科生要达到1600万,研究生60万。对研究生培养而言,届时高校科研经费达不到250-300亿就难以保证培养质量。
对研究型大学,不只是科研上的要求,更重要的还有办学的观念问题,要有相应的办学观念、办学思路、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再有学科建设问题。评价学科建设非常重要的指标是科研成果。一个大学的知名度和显示度主要也是在科技上。我们评国家重点学科主要是想看一看哪些学科可以拿出来和国际上比一比,或能率先冲击世界一流。同时重点学科还有省一级的,各省情况不一样,如上海、江苏省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当然与经济实力有关系。省一级的重点学科评价不一定和国家的一样,可以有自己的评价指标,可以有侧重,主要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贡献。学校对学科建设,既要考虑重点,还要考虑面,尤其地方大学。地方大学不能把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在个别学科点上,一年、二年可以,长期不行。引进人才一定要有综合性的考虑。对边远地区的大学而言,花50万引进一个博士,还不如用这些钱引进5个硕士;花500万引进一个院士,还不如用这些钱引进10个博士。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发展,要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学校考虑问题一定要从自己的条件出发,考虑到方方面面工作,学校的科技管理部门要和学校各个部门协调好。应该说学校科技处的服务意识是好的,因为学校科研是吃百家饭的,上面的婆婆多,自己的调控手段又不多。管理工作要和研究结合,包括对双肩挑的同志,不是指你的专业研究,要开展科研管理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在杂志上不断看到大家发表的管理方面的文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