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加强高等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005-03-08

教育部副部长 赵沁平

  同志们,今天我很高兴参加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授牌仪式,并代表教育部向首批认定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清华大学等六所高等学校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衷心感谢国家经贸委长期以来对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

  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技术进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技术创新,这是一个国家取得和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所必需采取的基本措施,其重要性已被普遍认识;另一个途径就是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从产业发展及其经济绩效来看,技术转移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据一份资料介绍,美国有一项关于技术转移的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转移,企业的平均收益为55%,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的平均收益仅为22%。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加强技术转移工作还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较弱,主要依靠企业外部的技术输入来满足其技术需求,也就是说技术转移是目前满足企业技术需求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我国的科技资源主要分布于经济领域之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的改观。因此,在我国,能不能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我国能否顺利完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教育部积极组织高校参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部制定政策,推进产学研结合

  2001年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共十五条,对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2、建立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九五”期间,教育部共建立4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旨在加强高等学校技术转化和孵化能力;科技部、教育部共同认定了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主要功能是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校与企业,特别是与国有大型企业共同建立了若干个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研究开发院等。

  3、高校与省市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为了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高校除了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外,同时加强了跨区域合作。如清华大学与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云南省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最近,辽宁省又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定了“十五”科技全面合作协议。

  4、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培养技术、管理人才,有些已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5、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承担国家技术创新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高校与企业合作承担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有几十项,其中绝大部分是解决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通过共同攻关,培育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统计,高校转化和产业化的成果中95%的是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完成的。据对辽宁省、江苏省抽查结果表明:80-90%的高校与企业有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科学研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的主体,高技术探索的前沿;是应用研究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优秀人才聚集和深造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特别是体制改革以来,高校科技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已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7.3万人(不包括教学人员)。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142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占50%。至今,建在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01个(占全国总数近2/3),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余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2个。此外,还有一大批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的各类科技基地。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占全国的2/3左右;863计划项目数占1/3;973项目数占30%;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14%。

  高校在国家科技三大奖中,获奖数量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2000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全国的46.6%,国家技术发明奖占全国的71.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分别占全国的23.1%和36.1%。

  高等学校积极参与成果转让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2000年,高校签定技术转让合同4946项;与国有企业签定技术转让合同2906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我国民族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际上十分重视技术转移及其机构的建立,各国政府十分关注这一问题,认为建立技术转移中介组织是政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中心(TTC)、技术转让办公室(TTC)、“科技市场”等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大多是依托高校建立的,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国家经贸委和教育部在这里为在高等学校首批认定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授牌,充分体现了国家经贸委对高等学校技术转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对高校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大家要认真组织力量,通过建立新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制,把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办得有声有色,积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9月下旬,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和我部科技司组织6家技术转移中心与四川省政府、绵阳市政府以及省市属企业等就绵阳科技城建设召开了座谈会,会议形成了共识。我认为这种举措很好,这样做能发挥高校利用人才、技术参与国家或区域经济建设的整体优势,对西部大开发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希望6家中心深入挖潜,注重实际合作效果,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

  下面就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谈几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1、紧紧围绕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任务开展工作

  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扩散;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加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高校已建立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两部门为什么还要认定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呢?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其主要意图是希望中心所依托的高等学校能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注意解决行业、大中型企业急需的公共技术平台等问题,发挥高等学校的整体优势,全方位、多层面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2、要处理好大学科技园、科技开发部(中心)等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关系

  大学科技园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或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开发部(中心)等中介组织也为高校成果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我认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不会影响大学科技园、科技开发部发挥作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应该在更高层次、更广的层面开展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整体优势,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3、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要探索和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要因校因地制宜

  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一个组织、机构能否正常高效运行的关键。各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中心的一切工作都要从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行业技术进步出发,增强我国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要加强沟通、交流

  同志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刚刚开始,大家要抓住机遇,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信心迎接WTO的到来,积极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祝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